temptmoirai wrote:只是講事實也不行,那這串可以刪了,淡海新市鎮在那多久了,對外交通一直不解決,只知道蓋房子輕軌對淡水到台北市的交通有改善嗎???淡江大橋講多久了,好不容易動工了,到現在還沒蓋好,淡北道路看10年後生不生的出來睡著把人趕到外圍不管死活翻桌 看您寫下的雖是了了數行,卻感覺您有點像是恨鐵不成鋼,但看的角度卻有失偏頗淡海新市鎮雖是從2-30年前就開始規劃了,但開始成型也就是這10年的事情這段時間,崁頂里從2-3000人一路增加13xxx人,成為新北市的前三大里長期懸而未決的輕軌也是在幾年前拍板定案,然後在今年正式通車,而且主要的目的是建構區域交通網絡,若以目前搭乘人數預估,每天應該都有8000到10000人,假日的時候,人數更有機會衝到14000人以上,對於改善淡金路、中山北路等新市鎮與對外交通,起到一定的幫助淡海大橋更是幾經波折,才在今年正式發包,所以當然還沒蓋好淡北快速道路,目前也在走著前兩項建設的道路,市府一直持續的積極的在與環評委員溝通政府的反應一直是慢半拍的,我還得說若不是十多年前在馬政府時代,重新強調重視淡海開發的企圖心這十餘年來,慶幸市府沒有變天,願意投入資源到淡水,持續的提出計劃建商也不會持續的推案、人口也不會大量的移居到這裏、幾項建設的環評也不會陸續通過、輕軌和淡海大橋也不會這麼快和大家見面了這些都是互為因果關係的,但說到底也是和台灣長期以來不健康的民粹治國,政黨惡鬥有關如果您可以客觀的看待這些的事實,那對於淡水今天的成長,相信您就更能感同深受,知道目前的發展,其實得來不昜了所以若您住在淡水,您應該惜福淡水至少有人重視他,因為台灣還有許多地方目前都不被人待見、聞問的若您是從外地人的角度看淡水,那請給予包容和祝福,因為淡水也不曾主動的招惹您,惹您不快若您是站在投機的角度來看待淡水,想要激起一些風浪,那01可能不適合您,因為這裏的風向無論怎麼轉,但大部份想移居到這裏的人,在乎和考慮的都和這您們想的不太一樣若您是站在投資的角度,想要給自己一個不一樣的生活環境,那淡水的好山、好水、景致、慢活,也許能給您不同的體驗
說得太好了, 淡海新市鎮從民國99年在下第一步踏入的時候, 那時候家樂福, 區公所, 國民運動中心, 第一所綠色小學新市國小, 全聯, 燦坤, 五花馬, 都還只是在天空飄盪, 到現在的輕軌通車, 美麗新影城開市, 繁華的背後, 都是篳路藍縷, 艱辛促成的. 其中受到多少的酸言酸語, 冷嘲熱諷呀, 我們除了感恩, 真的是無以為報呀.在下不認識朱立倫市長與蔡葉偉區長, 而這些進步的成果, 都是在他們契而不捨, 努力奮進之下完成的, 我們國家就是要有這種勇於承擔的官員.再次提醒大家, 淡海新市鎮規畫建設的主軸是, 運用當地的優勢, 山海河交會, 青山綠水, 夕陽, 晚霞, 漁港, 人文, 美食, 慢活等觀光資源, 來創造優質的生活品質, 輕軌的興建主要是著眼於這一點.在下已經很久沒有去淡海新市鎮了, 昨天路過新市國小, 驚見學校周邊綠樹盎然, 美的令人陶醉, 一時夢想, 如果能夠在這個小學讀書, 那將有多麼的幸福.現在淡江大橋主橋段已經開始興建了, 預計112年完工通車, 這淡水的任督二脈打通後, 直通台北港, 並可以快速貫通南北高速公路, 又可以帶動東北角風景區如萬里, 石門, 福隆, 三貂角等地區的觀光, 振興地方經濟.讓我們共同為本地的繁榮昌盛加油, 加油!
temptmoirai wrote:只是講事實也不行,那...(恕刪) 你完全沒用心看我po的文,對你來說我真是白寫了。沒說不行,是勸多往正面做人做事想事情。你真要po負面事情,我也擋不了你。只是這樣你到底得到什麼"真心的"快樂?
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108.05.15臉書發文表示,面對這樣的挑戰,許多公司開始將生產線遷出中國大陸,其中也有許多台商願意回台發展,但這不是因台灣有多大的吸引力,而是中國大陸生產基地已無法生存下去。近期許多過去乏人問津的工業區土地鹹魚翻身,過去股市中沒有人要的資產股慢慢在挪動腳步,還有殖利率在5%以上,具有競爭力的企業,股價默默創新高,由此可見台灣的底氣正逐漸通暢,這印證了「悲觀的人只看到毀滅,樂觀的人看到機會!」。
對於台商回流搶地設廠的消息,戴德梁行總經理顏炳立今日(22日)則表示,「若從土地交易量來看,市場沒有饑餓的台商,只有剛性、理性自用需求的台商,土地市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熱」。根據《經濟日報》報導,顏炳立指出,中美貿易戰近來升溫,成為房地產市場熱門話題,並且有不少業者表示,台商回流,工業用地受惠最大,搶地潮恐一觸即發。但顏炳立認為,若就目前市場上的觀察,台商確實有回流,但是回來的台商,並沒有如外傳的積極搶地。此外,顏炳立也表示,從近年土地交易量來看,早在2016年時,就有一批先知先覺的台商率先回流購地,當年土地成交量833億元,工業土地就占了358億,占比43%,是近三年最熱的一年;而2017年工業土地降至204億,占比僅17%,直到2018年時,工業土地交易量才回升至278億元,但占比也只有18%。因此,儘管今年工業土地交易仍升溫,前五月達262億元,但仍是以自用需求為主,看不到台商積極追價搶地。 另一方面,顏炳立日前也曾在自家官網「顏炳立市場觀點」撰文指出,近來各地政府祭出肥咖條款在查稅,租稅天堂不再有,台商資金回流的隱憂也逐漸加重,有的南進、有的撤回台灣、有的轉進不動產,也有轉進股市。但無論如何,這些動作都因為租稅制度的政策改變執行,有錢人開始作了投資的調整架構,也造就了在低迷房市下的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