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W大只是犯了大部份的網路快手都會犯的錯誤,就是以為一葉能知秋,一滴水真的就能知道有海洋。在我們這個討論區裏,其實已經從早期討論建案為主的內容,更多變成了住戶對當地的日常分享和交流的園地了。有許多看衰,或喜歡酸言酸語,或對淡海這塊園地有不友善的言論的,大家早已司空見慣,不太與其互動,所以他們往往在自討沒趣之後會自建一版,例如什麼淡海房價大崩之類的,然後在那自嗨。但往往一斷時間之後也就不了了之了。珍惜這個二代版的房事討論區,一千五百多頁的內容,積載了住戶的多少熱情,也相信這股熱情會延續到三代版、四代版、五代版……
boyssea wrote:我覺的淡水還是太塞...(恕刪) 輕軌的班次目前只能維持15分鐘一班次,我側面了解,應該是車廂和機組還不夠的原因。我想如果維修站正式啟用了,那應該就能有足夠的車廂投入運輸的行列,到時就有機會進一步縮短發車時間了。我現在人在國外,但是我想春節的時候大概紅樹林站又要大排長龍了吧。
很久沒在紅樹林搭捷運了昨天一進站就看到月台兩邊樓梯騰出空間都做了手扶梯往淡水方向月台的手扶梯想當然耳是連結淡海輕軌月台等開通後就不用先出站再進站方便外,也少了出站後一小段路可能的風吹雨淋日曬目前印象中竹圍、關渡、忠義、復興崗都沒手扶梯(有誤請指正)紅樹林站不算人員進出多的大站可是就在輕軌通車前後該站至輕軌月台及淡金路上的人行道鋪設跟現在站內手扶梯的設立就印證了,只要有建設,周邊的各項建設都會一一完整住了10多年的紅樹林它的改變不是三言兩語而它的改變也是因淡海新市鎮的開發而有所改變所以一個地方好,也需要靠另一個地方的好才有發展的機會
mummypipi wrote:藍海線藍海線起自台2...(恕刪) 很好奇,老街那麼窄,輕軌要怎麼蓋?怎麼不考慮都走中山路,再轉文化路,中山路較大,文化路更大,去老街最接近站體可以設在文化路+新民路那個大十字路口,腹地大好蓋站體,然後可以天橋過到對面的停車場,直直走就可以到早期馬偕銅像那裡。原本設計重建街口那裡毫無經濟和觀光價值,走老街更是覺得設計相當困難,而且成本更高吧?個人見解。
webber.lee wrote:不過是提問而已,也不...(恕刪) 好像是你先隨意影射,才會激起別人反應吧?所以感覺你也沒資格說別人。所謂隨便就是一般應該要先說出自己見解、看法,最後才做質疑,有因有果,別人應該就不會反應這麼大,一點拙見。
輕軌設計"主要"目的是為觀光慢活用的, 所以是輕運量, 兼要能讓民眾欣賞沿途青山水湄,落霞群鶩自由在海岸邊飛翔, 當然是要沿著老街的海岸邊走, 現在綠山線已經完成通車了, 沿途綠山處處, 草色入簾, 每一個停靠站各有特色, 美不勝收, 這綠山線從2011年規畫起到2018年12/24通車, 歷經八年的慘淡歲月, 感謝多少無名英雄投入設計與建設, 真的是不容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