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未來的央北就是現在的副都心?

guest2000 wrote:
小的一位同事前年底在(恕刪)

請問可以提供實價登錄資料嗎?既然是同事,不會連他的地址都問不到吧?
guest2000 wrote:
小的以為調高地價稅率比調高公告現值好,調高公告現值無形之中拉抬土地價格,調高地價稅率比較能打壓屯積土地的炒作歪風.
但,無論調高稅率或調高公告現值(包括公告地價),都可以增加市政府的歲入,就看主政者他(她)想要拉抬且增加歲入,或是只想增加歲入兼打壓屯地人,當然,後面方法會得罪這些人,一般的為政者應該會選前者吧?
因為地價稅收=稅率*公告地價,等式的右邊任一項目只要上升,等式左邊的稅收就上升.


土地本身是無法改良的,當然建商可經由綠美化把週遭環境改善,讓人以為土地被改善了,價值大增了.
另外,政府經由交通規劃多出道路及建設,減少塞車,提高運量與車速,因而讓地價上漲,但,這些還無關土地改良與否.

地方政府把公告地價/公告現值調高,會讓縣市民誤以為自己的財富增加,實際上沒賣出就沒任何增值,若賣出再買近也依然沒任何增值(因為一來一往抵銷了),但調高公告地價卻讓市政府歲入增加了,民眾的地價稅負擔其實也增加了,但不調高公告地價,以調高稅率代替,政府稅收增加了,民眾負擔也增加了,所以縣市長會採用哪個方法呢?
guest2000 wrote:


土地本身是無法改...(恕刪)


台灣有三種地價
市價、公告現值、公告地價
一般來說公告地價最低,公告現值次之,市價最高。台灣平均來說,公告地價大概只有市價的二到五成,公告現值大概市價八九成左右

公告地價用在每年的地價稅稅基,這個是地方稅,每兩年調整一次

公告現值也是地方稅,用在交易時課徵的土地增值稅,每年調整

台灣地價稅率本身不低,低的是公告地價,因為公告地價跟市價差太多,所以實質稅率太低


現實就是地方政府公布的公告現值央北的確高於奇岩,反正都是公開資料,也很合理,奇岩的容積率比較低。從房價資料來看,兩者也差不多,實際成交價現在都是六十多萬左右,奇岩可能還略高於央北,奇岩雖然在台北市,但是離市中心的確比央北遠,市場還是很精明的


用公告現值乘以兩倍推算市價也可以,不過一般不用這麼算,每戶分的的土地權益大概跟最後蓋出來的實用容積率相關,可以倒推,這樣可以算出持分土地。另外興建成本跟樓層高度,地下開挖深度跟不同縣市有關,有很多評價資料可以參考(產險估算、都更權益估算等等)


最後,不過怎麼算,最後都還是看成交價格,不管央北一坪五十多萬合不合理,賣得出去就是合理,這就是市場交易,你覺得不合理就別買,別人覺得合理就買,每個人價值角度不一樣,就這麼簡單
mssunday wrote:
台灣有三種地價
市價、公告現值、公告地價
一般來說公告地價最低,公告現值次之,市價最高。台灣平均來說,公告地價大概只有市價的二到五成,公告現值大概市價八九成左右

公告地價用在每年的地價稅稅基,這個是地方稅,每兩年調整一次

公告現值也是地方稅,用在交易時課徵的土地增值稅,每年調整

台灣地價稅率本身不低,低的是公告地價,因為公告地價跟市價差太多,所以實質稅率太低


您說公告現值大概市價八九成左右,小弟在估算買進房產的出價模式把土地持分以公告現值2倍計算都高出您說的八九成一倍以上了,還被網友打槍說太低呢.
以小的出價模式,若新店斯馨地段的RC鋼筋水泥大樓建物50坪權狀,土地持分5坪,則總價2310萬(不含車位),也是被網友打槍呢,斯馨地段的RC建案一坪超過46.2萬都算太貴了,但,網友還是說太低了.
為何買屋人會嫌買進的房價太低而不是嫌太高?這是甚麼高超的思考邏輯?
guest2000 wrote:


您說公告現值大概...(恕刪)


八九成是內政部說全國的平均,不能直接這樣推算每戶的土地成本,不是說了直接對照容積率可以推算嗎?

另外,房價高低是買賣出來的啊,如同您所言,您覺得太高,那不要買就好,別人可以接受所以買了也是人家的自由啊

我也希望現在還有一百塊的台積電股票可以買啊
guest2000 wrote:
您說公告現值大概市價(恕刪)


建商有沒有賺太多,的確可以看 EPS

不過 EPS 有很多因素,有一些是三四十年前養的地

也有一些會因為不好賣的庫存影響

貴不貴還是回歸到實價登錄,如果實價你覺得還是貴,那可能就要考慮換區域購屋了
mssunday wrote:
台灣有三種地價
市價、公告現值、公告地價
一般來說公告地價最低,公告現值次之,市價最高。台灣平均來說,公告地價大概只有市價的二到五成,公告現值大概市價八九成左右

公告地價用在每年的地價稅稅基,這個是地方稅,每兩年調整一次

公告現值也是地方稅,用在交易時課徵的土地增值稅,每年調整

台灣地價稅率本身不低,低的是公告地價,因為公告地價跟市價差太多,所以實質稅率太低


現實就是地方政府公布的公告現值央北的確高於奇岩,反正都是公開資料,也很合理,奇岩的容積率比較低。從房價資料來看,兩者也差不多,實際成交價現在都是六十多萬左右,奇岩可能還略高於央北,奇岩雖然在台北市,但是離市中心的確比央北遠,市場還是很精明的


用公告現值乘以兩倍推算市價也可以,不過一般不用這麼算,每戶分的的土地權益大概跟最後蓋出來的實用容積率相關,可以倒推,這樣可以算出持分土地。另外興建成本跟樓層高度,地下開挖深度跟不同縣市有關,有很多評價資料可以參考(產險估算、都更權益估算等等)


最後,不過怎麼算,最後都還是看成交價格,不管央北一坪五十多萬合不合理,賣得出去就是合理,這就是市場交易,你覺得不合理就別買,別人覺得合理就買,每個人價值角度不一樣,就這麼簡單


謝謝您的資訊.
奇岩重劃區剛推出那段期間,成交價大多介於8,90萬一坪呢,如今變成60幾萬一坪,哪個價格是合理的?
以小弟的出價模式都不合理,都太貴,實際上買屋人資訊不對稱,她們也沒有像小的有這個出價模式估算價格,小的聽奇岩重劃區附近的仲介說道,當初這些用天價買的人深陷套牢之中,仲介也說,反正是自住嘛,沒差啦.
但小的以為,豈止沒差,一坪差了20萬,50坪差了1000萬,1000萬能幹甚麼?可買3輛 BMW X3了,也許啦,她們身家以億計,千萬對她們根本無感吧.
嘴砲人生 wrote:
建商有沒有賺太多,的確可以看 EPS

不過 EPS 有很多因素,有一些是三四十年前養的地

也有一些會因為不好賣的庫存影響

貴不貴還是回歸到實價登錄,如果實價你覺得還是貴,那可能就要考慮換區域購屋了


實價登錄可以做弊,建商為賣房拉抬房價,用旗下子公司(或某人)以高出區域價格20%買進建商的建案,實價登錄馬上出現一筆高出該區20趴的價格,以利哄抬價格.
反之,建商要買進土地,用旗下子公司賣出一筆該區低於20趴的土地給建商,實價登錄立刻出現低於該區20趴的土地賈格,摜壓地價,以利低價買進土地.
guest2000 wrote:


謝謝您的資訊.
...(恕刪)


那應該恭喜您當時沒有用七八十萬買,現在六十多就可以揀貨了,對您來說不是很好嗎?

另外為什麼要煩惱人家沒有您的出價方式呢,買幾千萬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評估的方式啊,大家覺得合理就好,反正下好離手

重劃區都是這樣的,一開始推案價格比較高,隨著交屋潮有投資客或者建商拋盤,價格賣壓會比較大,但隨著區域發展,價格會慢慢合理化,最終區域價格還是取決於當地的發展

所以淡水新市鎮價格還是只有二十出頭,但是林口已經站穩三十了,至於重新重劃區跟南港這些就更不用說了

另外,實價登錄或許有作弊的方式,但目前也沒有比實價登錄更透明的方式了,當然要是可以公佈的更細(每個門牌都可以細分)以及公布的更快(預售屋強制簽約後登錄),那就更好了

大家也不是笨蛋,實價登錄也不會只看一筆,精明的買方自然會多比較


總之,下好離手,您為什麼要對於人家多少錢買耿耿於懷呢?
mssunday wrote:
我也希望現在還有一百塊的台積電股票可以買啊


小的估算台積電就不會低到百元,估價模式是以類似20(或18)倍本益比估算,不是用不合理超低的7,8倍.
同樣,我們還是要給建商合理利潤,估價模式已經給建商的建物50趴毛利(這是建商的加值貢獻),土地以公告現值2倍買(建商對土地沒有改良的加值貢獻),但我們不要給建商爆利,何況,建商還有車位的利潤(車位也是建商的加值貢獻).
實際上因為某個巧合,小的看過一個簡報住宅大樓RC建案(與地主合建),每坪的建物成本估算11萬(馬桶臉盆為Toto品牌),預計建商/地主的權益分配大約為55/45比例,建商的售價底線為27萬/坪,但推出牌價為30萬/坪.
我們不否定建商可以對建案的四圍有了美化綠化的成本(但一坪估算一萬總可以了吧),所以建商的成本會多出來一些些,但這些成本我們也願意付出吸收啊.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