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新店市大坪林捷運站附近行情

公設問題是新屋的缺點也是優點
大家在講公設太多太浪費
其實公設至少有一半來自於電梯間,樓梯間
新的規定7樓以上住宅必須要兩個獨立樓梯,樓梯大小都有規範
超過12層樓的大樓一部電梯大概不夠,要兩部,還有梯廳
這些最少就佔了差不多15%左右的公設,梯廳做的氣派一點大概要20%

其他的閱覽室,健身房,一樓大廳,水塔,電梯機房,消防機房...差不多也有10%

30%就這麼來了

要降低公設比,要碼就找無電梯公寓(現在大概只有超過20年屋才有可能)再不然找6樓以下的大樓(物件很少)

反正越高的大樓,公設比會越高,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結果...

話又說回來,這些公設本來就是住戶再使用,只是不是在你家裡,付錢買這些空間也沒有不合理,建商何不希望降低公設比?實際上是有困難的
是喔,那大安區還有公設24%的豪宅,為什麼人家有想辦法盡量節省真正的空間給客戶,這些動輒28~30%的建商就沒那個腦筋?新店的三輝墨寶C棟還高達35%!一坪要價38萬!算一算,比瑞安街的豪宅有過之無不及。

我可以接受樓越高公設越高的結果,畢竟他就是個計算結果,但是這樣的東西還要用豪宅的假象來呼弄買方,開出離譜的價格。那只能說願者上鉤。
我以前在建設公司時就是做登記面積分配的工作,每個建案在開賣前,我都要將所有大公小公平均分配到每一戶,
並列出每一戶的公設比,給銷售人員參考,
說真的,不解為什麼現在多一個電梯的梯間面積,公設比可以膨脹到將近一倍?
因為可以登記公設的不外乎包括電梯機房,各類機房(包括消防或公設需用到機電機房),蓄水池(如果挖得夠深,相對平面面積就不用太大,因為只要容量夠就ok),車道(因為地下停車場都兼防空避難室,所以就算沒有買車位,也會被分到一些...),
但是在戶數多的社區裡,這些公設一攤下來,說真的也不會多到什麼30%以上,
我以前分配過的建案,大多數戶數在100多戶的,當年公設比大概就是19~21%,
所以公設這種東西,如果是大型社區,那些機房登記面積也不至於就會比中型社區大一倍吧!更何況他的分母數還比人家大...多一台電梯所多出的面積,也是由這一棟大樓全部的住戶去攤,除非是打著豪宅,戶數非常少,自然公設比就高,但是如果是集合住宅,一棟12層樓雙拼,就有24戶可以分攤,
但是不是每個建案都是豪宅,但為什麼公設比還和豪宅一樣高,就讓我很不解,因為其他什麼游泳池.健身房.閱覽室這些公設,若大量攤給社區住戶,根本就分不到多少...我自己住的社區都有這些設備,但社區全部戶數超過300戶,分下來,我們公設比也才21%,就算要多設一台電梯吧,我想含機房及梯間的面積,也不至於會狂飆到35%吧!
想想在台北買一棟鴿子籠大的房子,可能有500~1000萬的錢是在買公設,去鄉下都可以買透天別墅,建商為了要多賺這筆錢,也是無所不用其極...
這樣講不太對,有多少樓板面積在設計的時候就固定了,政府發照的時候也依據這個來發照,我們先假設政府審核通過的面積是正確的

皆下來就是這些面積用去哪裡了?銷售總面積應該會等於核定面積吧

只是建商比較賤的是一些獎勵容積也拿來賣錢
比如說一樓弄成開放空間可以獎勵可以多蓋一點容積,但是建商卻把一樓開放空間跟獎勵拿到的容積都拿來賣錢,這樣公設比就會往上跑了

另外車位的坪數應該算在車位裡,不能算在主體建物
例如我家的車位坪數就有12坪多,包含了所有車道的面積,如果車道面積要算給大家的公設這就太黑了
依照現行的登記法規,開放空間是不能登記在權狀內的哦!可登記的面積必須是上面有頂蓋的"室內面積",陽台和花台雨遮是可登記為附屬建物的,所以最常用來灌面積的就是花台和雨遮這兩種屋主根本用不上的私人面積...
車道不只有車子行走的部份才是車道,只要是停車位格子之外的部份都算是車道,所以地下室如還有註明為防空避難室的話,地下整層的公設面積會先扣除車位格子的部份再分配給每戶...但是獎勵停車位的部份,如果還是和法定停車位在同一樓層,實際上會分配到的公設和法定是一樣的,而且在分攤公設時,獎勵停車位的面積會先排除,所以這部份是沒有辦法灌給住戶的
其實公設平均分配登記給住戶都是依法辦理,建商不能隨便找名目灌水,我覺得現在的建商灌水方式是將本來就一定要有的公設空間變大,而不是妥善利用空間規劃,將公設集中,例如,明明就可以放在地下室的機房,他有可能放在一樓加蓋,這樣不就比以前的建物多了一大塊公設建物面積?然後多一個電梯和防火梯,就把整個梯間畫得很大,我也有看過一層樓只有3戶,但樓梯間有二道不同方向防火梯的設計,可是人家的梯間佔公設比就不高啊!
所以我覺得公設比太離譜的建案,那個建築師的功力似乎不怎麼樣...因為在設計時,真的可以將公設比數字調得很好看,只能說,是因為之前大家買房子時太阿殺利,所以都不計較這種小細節,不然以前在我那個不景氣年代時,老板說怕房賣不好,所以要努力降公設比,都可以請建築師把原本25%的公設,縮到21%,就不信以現在的機電技術程度,會沒有辦法再降個幾%嗎?
tommy23513 wrote:
2009/3/31 ...(恕刪)

小弟上週有去看江林跟墨寶~
江林阿...裡面真是漂亮...不過實在太貴~大概還是4X萬/P
墨寶我就很有興趣...主管有給到37.X萬/P...不過我還是走了~
果然昨天打電話來說再談談...我猜他的底是37整數...
而我想收的價是36.8萬/P...因為有點急~
不知道大家覺得這樣會虧很大嗎?
我家的開放空間是有頂的,但是沒有牆,也就是一樓全部沒有牆...這樣算公設吧!?

所以說公設高是建商不專業,設計師爛所造成的結果,如果建商可以壓縮公設比應該可以創造更高的銷售效果,可是為何現在還是一堆30%以上的公設建案?

graffeyyeh wrote:

小弟上週有去看江林...(恕刪)


墨寶應該看你是買哪種坪數的
還有樓層也會有差
你說的價錢是哪一種房型呢
高公設的原因我猜有:
1. 降低公設需提高成本(請更厲害的建築師設計、更複雜的工法、施工時間更長)
2. 匡消費者(有人只知道每坪多少、不知道實際買到幾坪)
3. 高公設可以搞一些像健身房、游泳池這些吸引買家的賣點
4. 大家公設都這麼高,我幹嘛花時間去降低公設,反正是消費者買單。
因為公設面積是虛的啊!根本就不太需要太多的建造成本...不過一樓都沒有牆的公設是什麼樣的公設呢?大廳要氣派的話,也會有牆啊?所以是有頂蓋的中庭花園嗎?
我只知道以前有些國宅,那時因為登記法規尚未修改,所以連中庭花園的空間都可以算做是公設登記,那種公設比真的就動輒40%以上,但如果依照正常的建築結構登記的話,30%的公設比已經是算高的了
我真的有些好奇,一樓都沒有牆的話,那大廳進來就是空空的,那個空間是做什麼用的啊?可以附個圖讓我們欣賞一下嗎?我之前在外縣市住的社區,大廳很大,天花板還鑲18K金,進中庭花園每棟和每棟間也有加蓋的走廊部份(這個是有登記的公設),目的是要讓雨天時各棟住戶互相拜訪都不用帶雨傘,所以下雨天時我們要去管理員那兒拿掛號信或是要用其他公設,都不用擔心淋雨或拿雨具把地上弄得濕濕滑滑的,但因為它空間規劃的很緊密,所以這個走廊的面積不大,且使照上的總戶數有400多戶,所以公設比也才21%
公設太高還有一個會讓住戶吃悶虧的地方,就是管理費也同步飆高啊...現在公設比40%的平民社區(不是豪宅的哦),一坪管理費也要50元,如果要買到三房的話,室內起碼要有25坪吧!那登記坪數不就要42坪,每個月就要繳超過2000元的管理費,這還不包括車位的部份哦...所以公設比怎能不斤斤計較呢!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