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氣象局資料:
霧其成因大致可分為輻射霧、平流霧、鋒面霧、蒸氣霧、上坡霧等。在台灣來說,以輻射霧及平流霧最為常見,在冬春季發生的機會最多。
輻射霧大都發生在冬天,晴朗無雲的夜晚,當風很微弱,地面空氣相當穩定,且含有充分水氣時,由於地面迅速之散熱作用,使低空中之水氣冷卻而凝結成小水滴,浮游於近地面空氣中而造成。這種霧通常等到太陽出來後,地面溫度逐漸回升,使空氣又回復到未飽和狀態時,霧即開始消散。一般人都以為輻射霧是晴天的預兆,其實就是因為晴天,才有輻射霧,霧散了當然依舊是好天氣。
平流霧的形成和空氣水平方向之流動有關,當暖濕空氣流經較冷之海面或陸地時,其低層空氣因遇冷而凝結形成霧。只要風向和風速適宜,一經成霧,往往能持續一段相當長時間,除非風停止,或風向轉變,使暖濕空氣來源中斷,霧才會消散。
鋒面霧是發生在鋒面附近,當冷空氣位於近地面之低空,而自雲端下降之遇冷凝結而成霧。
平流和輻射兩種物理過程亦可相輔相成,造成所謂之平流輻射霧。在冬末春初,台灣西部,當日間受海風影響,暖濕空氣由海面流入(此即平流作用),到入夜以後,因輻射冷卻,很容易產生此種平流輻射霧,當此種霧發生時,往往會使能見度降低到一百公尺以內,對交通安全危害甚大。在高速公路沿線,如林口、三義一帶容易出現濃霧,初步探究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由於平流輻射作用所引起,另一是因其所處地勢較高(屬台地),由於地形關係,在山窪處當有低雲移入時,即變成霧,實際上是我們在平地上所常見,浮游在山腰間的雲。
paulabc.wung wrote:
最近中央氣象局有關林口濕度有些問題,在起霧的時候,顯示只有80幾.有詢問中央氣象局,他們也認為有異常,近期會派員檢修.屆時若濕度未顯示,就表示檢修中.
昨天接到氣象局通知,林口的溼度計已更換,目前濕度值已正常反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