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天啊,我瘋了嗎?

櫻桃果 wrote:
你沒瘋,你只是找到一...(恕刪)


我只能說

你講的這些優點 宜蘭 花蓮 台東都比你更好更悠閒

氣候更宜人 價格更便宜 買塊農地自己蓋如何? 也不用兩千

前後還有庭院 農地 停車位

要退休 我還是不會選淡水阿

說真的要比悠閒 1-5的雪隧 也是不塞車的.後花園更大

也不用忍受濕冷的天氣

以淡水的交通狀況 請問你假日

你的孫子孩子 再累了一整個禮拜後 還會真的想塞車過去陪你兩老嗎?

不長眼 wrote:
淡水沒有地形雨??我...(恕刪)

小弟淡江四年, 住學府路頂好附近...或許對您來說這裡不算淡水啦...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住透天或自己蓋的房子,有的人有錢就是喜歡一層樓的大空間,喜歡享受付點錢,就有社區公設可使用,有人幫忙收信,管理社區,不用自己擔心。也因為這樣,很多人來淡水選擇自己看了喜歡的建案。多少人是賣掉北市的小房,來買淡水的大房,只因他們喜歡淡水的大空間,喜歡淡水的美景。
塞車~沒有登輝大道的時侯,淡水人也是這樣過活,有了登輝大道,淡水人還是這樣過活,即使有輕軌和淡江大橋,淡水人還是一樣過活。
退休買房,是要以自己喜歡能接受的地方為主,宜蘭、花東美景再美,生活再慢活,無法打心理想當成退休的地方,它的優點都能變缺點。
人的一生為長輩為小孩打拼了那麼久,如果退休還要考慮搬到小孩不會因為塞車才想會去看二老的地方,那這一生也太不值了吧!多少年輕人結了婚,有一方根本不想和長輩住太近,假日住再近,根本也不想回家看二老。(題外話)
我只想表達,淡人沒有外地人說的那麼糟,淡水人的生活,也沒網友說的那麼不方便,淡水很多人也不是每天塞在車陣中。淡水人歡迎外地人來欣賞淡水的美,但請不要來淡水欣賞美景時,塞車回家時,又在網路上發表,淡水超會塞車的,真不適合過去居住。以現在來說,明知假日來淡水天元宮賞櫻會塞車,還是一直來,然後賞完櫻,回家繼續駡。
不管淡水適不適合退休生活,喜歡淡水的淡水人,還是能把外地人口中的缺點變優點。版主有錢買自己喜歡房子,我想給的是祝福,也想分享淡水的優點!
klein3358 wrote:
小弟淡江四年, 住學府路頂好附近...或許對您來說這裡不算淡水啦......(恕刪)


就說您沒在同一天出入過淡水??

淡水下雨時出門.
到大度路沒雨了
接了人再回淡水..
一到竹圍又是下雨..

當然
相反的情況也是有..
請願取消林鄭家族的英國護照.https://reurl.cc/VaWZqQ

櫻桃果 wrote: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住透...(恕刪)


淡水除了天元宮 大家比較會搶著去看

請問 還有什麼會讓大家搶破頭去?

不過說實在的~我寧願去搶武陵

天元宮只是不想去比較遠的地方賞櫻的台北人

才會去的地方
不長眼 wrote:



就說您沒在同一天出入過淡水??

淡水下雨時出門.
到大度路沒雨了
接了人再回淡水..
一到竹圍又是下雨..

當然
相反的情況也是有.....(恕刪)

你都在騎摩托車當然會比較有感。可是台北市午後下大雨的時候,淡水卻常常陽光普照哦。。。。你不知道嗎?
小弟第一次聽到國道五號不會塞車
閣下你可知道小弟的老婆娘家住台東,若清晨五點出門避開塞車沿途加足油門不停車休息不大便最少也要開車五個鐘頭,以前沒有國道五號更慘,要八個鐘頭。先生你是沒開過還是都搭別人的車?況且你不知道現在宜蘭、花蓮和台東的農地也被炒得很兇?真是‧‧‧唉!
你拿東部跟淡水塞車相比,我我我‧‧‧真會瘋了!
不長眼 wrote:
淡水的古名叫做:滬尾...
台語-雨尾


要考據一下再發言喔
很有意義的名稱被誤解

維基百科
滬尾與淡水
清代時,「淡水」曾為整個臺灣在濁水溪以北半部的總稱,歷史上有行政中心先後建立在彰化、新竹的淡水廳、以及臺北府成立之後的淡水縣。至於「滬尾」則是在淡水口東北側河岸的聚落名,也就是今天的淡水主要市街。
關於「滬尾」(閩南語Hō͘ -bué)一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一、其名類似於「艋舺」之由平埔族語轉譯而來,語源為平埔族語「Hoba」,是河口的意思。二、或稱「滬」字原意為在潮間帶所築、用以攔魚的竹柵。因為聚落之地點接近河流入口之尾端,故而名為「滬尾」。三、又有一類說法認為:「滬尾」的名稱係源自此地在清代中期即和簡稱為「滬」的上海通商頻繁,猶如是接續於上海後尾的城鎮,乃逐漸產生滬尾之名。

而「淡水」在清代則曾經是北臺灣的通稱,早期便設置有淡水廳、淡水縣的地方編制。以清朝光緒年間初期的淡水縣為例,其東以三貂溪〈頂雙溪〉與宜蘭縣交界,西至土牛溝〈今桃園楊梅鎮境內的頭重溪和高山頂上之土牛溝〉與新竹縣相接,範圍涵蓋今北臺灣之基隆、新北、臺北、桃園等數個縣市,但自從清朝末年官府因不平等條約於滬尾開港設海關開放對外貿易之後,人口逐漸往淡水河岸之港市(包含艋舺、大稻埕、滬尾等)一帶匯集,而在民眾口語中所通稱的淡水,實際上也逐漸開始變質為指稱淡水河口的大港一帶區域,港口邊的滬尾市街,也就常被民眾另稱為淡水。

自清朝末期至日治初期的一段時間,「淡水」之名漸與「滬尾」並用,都指稱今日的淡水區一帶。甚至在明治年間,當地同時出現以「滬尾」為名的滬尾支廳、滬尾公學校、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滬尾區、滬尾街,以及以「淡水」為名的淡水稅關、淡水郵便局。1912年(明治45年)1月22日,臺北廳廳長井村大吉呈報總督府,希望解決此種名稱混亂的局面,改而統一使用「淡水」之名。經總督府批准後,於1912年(大正元年)9月21日正式將滬尾街改稱「淡水街」(府令第22號),滬尾支廳與滬尾區改稱「淡水支廳」與「淡水區」(告示第24號)、滬尾公學校改名「淡水公學校」(指令第521號)、以及滬尾尋常高等小學校改名「淡水尋常高等小學校」(告示第25號)[1]。


不長眼 wrote:
就說您沒在同一天出入...(恕刪)

只要是假日,我都騎自行車從淡水到士林,再回淡水,或許不算同日進出吧,小弟不才,沒辦法騎一整天...
hn14539804 wrote:
小弟第一次聽到國道五...(恕刪)


不好意思 小弟娘家在高雄山區 我也是從台北下去

請問你這樣比較的意思是啥?

宜蘭的郊區去到宜蘭市區會塞車嗎?

花蓮的郊區去到花蓮市區會塞車嗎?

你現在光是從淡水塞到台北市 就差不多是別人宜蘭到台北的距離了

你硬要從台北比到台東 當然沒人幫的了你

至於開車多久 我說過平日到底哪裡塞車了? 請問你是只有假日去嗎?平日去宜蘭根本半小時就到



還是都做別人的車呢?? 以我自己的速度 台北到花蓮也不過就是3.5個小時就會到了

更何況平日不會塞車的雪隧

宜花東的農地現在是炒起來了 但也沒新北炒得兇

買塊地 加上請人蓋 弄一弄也部會超過兩千萬

人家還是整棟透天 前後庭院 農地 車位 空氣好 更優閒寧靜

步調更慢 我想不通的是 你要步調慢 因該首選花蓮阿

淡水哪時候是步調慢的優點了...依小弟身邊朋友的案例 每個在那邊生活的人

每個步調都超快 每天都要趕很早出門 不然鐵定遲到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