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比醬比比醬 wrote:
合理的保護絕對是必要(恕刪)
先講住戶的部分
請問要怎麼判定輕裝潢跟重裝潢? 假設不裝潢是0, 地板&輕隔間敲掉重做是100, 60分以下算輕裝潢, 你的裝潢算幾分, 或者由誰來打分數, 就吵不完了.
所以最簡單且公平的方式當然是要求所有住戶都用高一點的標準做保護, 不然以台灣重人情味的個性, 跟業務比較麻吉的會算他輕裝潢然用便宜的保護, 跟業務不熟的則要多花點錢, 你希望出現這種情況嗎? casa將近500戶, 你覺得這問題會多複雜? 我是住你附近的鄰居, 簽一樣的裝潢契約, 含停車場整個保護要幾萬塊沒錯.
其實建商兩手一攤, 不簽裝潢契約, 讓住戶自己隨便玩是最輕鬆的. 畢竟保護的費用是你設計師的工班賺走, 不是建商在收. 只是以你們一層不少戶來看, 等全部入住後, 公共空間的走道跟牆壁應該會有不少問題. 所以我蠻肯定裝潢契約這個部分, 不然管委會成立後, 建商移交建物時, 請問你要怎麼判定哪個部份是建商當初施工/修補瑕疵造成的, 哪些是住戶造成的? 有這個契約, 可以確保住戶裝潢未遺留任何損害, 之後有任何問題全算建商頭上, 問題單純很多.
至於建商的部分, 有些住戶驗屋時有發現瑕疵, 建商是會派人進去修補沒錯, 但這些人都很小心, 也會做一些基本保護, 甚至業務或物管會陪同工班, 幫沒空的屋主監工. 因為基於裝潢契約住戶不可能遺留任何損害. 而且建商自己的工班對建案較了解, 風險比較可控(大概吧...要否定這個你當初就不應該買了), 住戶來自四面八方的工班, 不靠高一點標準很難約束.
結論, 是要多花點錢沒錯, 但還算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