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林口有趣的現象----愛的很愛,討厭的討厭.....

看上面的溼度圖發現,根本跟平均值沒差多少啊XDDD 所以你要說很潮濕也說不過去吧

但還是希望看衰林口的人不要來,拜託

K U R T wrote:
來林口工作快七年 ...(恕刪)

為了小孩!
所以桃園市中心是可考慮的選擇,價位不比林口高,風沒林口大,空氣比林口優。
為了小孩!犧牲點睡眠通勤又何妨?
因為外地人嫌林口不好,所以叫你們不要買,不要來,不妥嗎?
不然要跟你們說,這邊冷、這邊濕、這邊空氣差,求求你們來幫幫我!
這樣才能顯示你們高知識,高收入,高成就的三高昂首45度的優越感嗎?

蔥長在泥土裡,種了就1大便,真的搞不懂為何有那麽多高富帥鼻孔那麼大!

這是回那個有數據然後要指正別人的,不是別對號入座!
仁義道德 wrote:
因為外地人嫌林口不...(恕刪)


搬數據在指正別人的不止一個耶
有人拿一天也有人拿一年或好幾年
視野不同而已

看數據説話不一定周全
但好處就是有什麼說什麼
有其明白之處也有根據讓人檢驗
林口是比較濕
但沒有濕到可以驚天地泣鬼神
多數人都看得懂,輕鬆一點

説自己的生活環境濕冷但也不難因應並不可恥
我也沒覺得別人會因此瞧不起我什麼
自食其力在他鄕有個穩定的落腳處我還滿感覺良好的
想來林口住的人明白這些資訊和經驗會在林口住的更舒適
到底是這種濕冷我住不了
還是可以怎麼住不要讓這種濕冷困擾
每個人可以依自己的條件處理

喜歡不喜歡林口的環境
或認同不認同個人對林口的主觀喜好與感受
常常只是各有所愛,人各有志而已
沒有自大什麼,也不必自卑什麼

一樣的事,客觀量化只差一點,但主觀感受可能有各種差異
這是常理,不用大驚小怪
有沒有看過<西遊>
就是"差那麼一點"到位了,唐僧就能收服孫悟空了
別人說小辣我就胃痛了
難道是別人要笑我沒本事吃辣,還是我要笑別人味覺癈了





現實面
北台灣濕度其實不會差多少
有錢有知識的
住宅挑方位
家裡吊隱除濕裝好
哪裡都沒差 (住山裡都乾爽)

沒錢沒頭腦的
就算住市中心
房子不大
透風不良
違建遮蔽
還不是發霉到長香菇
关于数据 突然有种感受
就是俗谚:尽信书不如无书

决策通常有其演化与内涵,人也是,交友更是
电脑极致化衍生出来的显学,即是金融市场的“程式交易”其实就是套利公式与触动拉、杀盘。但市场赢家通常都很少有这么复杂的演算与决策。

记得很多不买房的人最喜欢讲的,就是某某股票持有多少年,复利增长率远胜房地产云云。但是通常这样讲的人,却是最锱铢必较的高敏感度族群,也最不会做到长期持有者。

讲到潮湿这个老梗有感。
llinsh wrote:
关于数据 突然有种感受
就是俗谚:尽信书不如无书

决策通常有其演化与内涵,人也是,交友更是
电脑极致化衍生出来的显学,即是金融市场的“程式交易”其实就是套利公式与触动拉、杀盘。但市场赢家通常都很少有这么复杂的演算与决策。

记得很多不买房的人最喜欢讲的,就是某某股票持有多少年,复利增长率远胜房地产云云。但是通常这样讲的人,却是最锱铢必较的高敏感度族群,也最不会做到长期持有者。

讲到潮湿这个老梗有感。


統計數據是最單純量化的研判基礎
若沒有數據而只流於個人的經驗與分析
反而經常會流於"對與錯、賺與賠或許是決定於運氣與流年"的似是而非

統計數據本身
是最客觀的結果...但這是踏出第一步
第二步,還得能研判歸納數據背後的意義並形成邏輯
第三步,融會貫通後理出投資決策的方向

所以數據本身沒有對錯
終端的解讀能力才是

但可惜的是~~
這些步驟就算都完成,也只是拿到決勝的入場券

因為成功的關鍵往往是
執行力(敢買在血流成河與半信半疑期)
紀律(行情盤根錯節之時,還能堅持邏輯)
耐心(能一路抱長盡量不看短)

等等的能力

確實
市場贏家可以不需要太過複雜的演算與決策
因為上面那三種能力往往才是勝負關鍵
而這三種能力通常只能意會卻無法言傳

但我始終認為
投資不是一種藝術
它也可以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當科學與藝術融合之後形成標準化
那才是最真實檢視自我能力的起點


一點點個人淺見
分享
完全同意9111兄的看法

家母今年71歲 小學都沒畢業就外出幫傭 之後胼手胝足拉拔我們長大
沒有甚麼複雜的數據知識或學理基礎 講白一點就是心法

勤儉 節約 儲蓄 鄰里社交圈的互動與判斷 認定存下來的就是自己的 所以買房換屋沒有差錯過
不是沒有跌過 而是跌又如何 財務控管與收支調度存糧得當

她努力開源(或驅動我父親開源),並要求子女長大要對家族家庭負起責任
我們兄弟姊妹即使成家了甚至第三代都大學今年要畢業了
我們還是每個月要提供五位數孝親費用給父母 連續二三十年了 希望可以一直持續下去

這是我指盡信書不如無書的意義
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是因為"盡信"的本質有風險產生偏見
"書"也有品質的差異和見解的極限
如果沒有分辨知識的品質就"盡信書"
那犯錯的機會,相對上,有可能高於"無書"
但這不表示"無書"才是最正確的
否則大家不如要我們下一代都別唸書了
如果沒明白其間道理
只是把"盡信書不如無書"掛在嘴邊
犯的錯,也就是偏見,和盡信書是一樣的

越了解知識成立的背景
會越明白知識的極限
也就會更精確而節制的表達與運用知識或數據
面對這樣的資訊或數據的呈現時
是也不用非要睜眼説瞎話

不要輕言"盡信書不如無書"當做"不信書的理由"
那其實是在"洞悉書的缺陷"下才會做的結論
在不信書之前,有看懂書了嗎?
有説得出來,為什麼這個書不可信嗎?


Barefoot wrote:
不要輕言"盡信書不如無書"當做"不信書的理由"
那其實是在"洞悉書的缺陷"下才會做的結論
在不信書之前,有看懂書了嗎?


我要是不懂就不會有感而發 謝謝你的指教

另外, 說出盡信書不如無書的人 絕非盡信書 或者信無書的兩種極端
相反的 盡信書 跟信無書的 其實是同一種人

記得我說過嗎
炒房投機客 跟有錢不買等崩盤的救贖客
根本就是同一種人 不是大賺就是大賠(或叫做該賺沒賺到, 或者該賠沒賠到)
所以哩 四折牛與四倍馬 沒有誰比較高尚 都是賭徒罷了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