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W wrote:我覺得大家似乎搞錯...(恕刪) 應該在iphone和名牌包上加奢侈稅皆大歡喜買的起,還是會買物以稀為貴,用的更爽買不起的,一半不會買一半硬著頭皮買不過不用在全民買單他們的卡債奢侈稅可以拿去負擔一些
輕鬆騎 wrote:學生坐得起機場捷運票價嗎?如果單程台北往桃園機場200元,林口到台北單程約100元來回台北往桃園機場400元,林口到台北單程約200元一家4個人計算來回一天台北往桃園機場1600元,林口到台北單程約800元如1個月通勤費計算一家4個人乘22天計算,來回一天台北往桃園機場35200元,林口到台北來回約17600元通勤費...(恕刪) 樓主舉的這個例子,相信有很大的機會讓無腦的記者抄去批捷運搶錢............
輕鬆騎 wrote:學生坐得起機場捷運...(恕刪) 請問誰住台北但是學區在桃園機場附近?誰住桃園機場附近但是學區在台北的?(以上指的是高中以下)距離這麼遠,為什麼不住校舍?(此指大學、五專以上)如果真的有請問捷運通車前怎麼通勤的?票價多少?時間花費多少?結論就是樓主只想用[學生]當作藉口想誇大通勤的花費而已因為用[上班族]來算一定便宜多了光油錢、國道通行費、停車費就可能超過了還不算車輛保養費用等而且若比較花費時間更可能是數倍之多
很訝異,竟然十頁回文,上百篇文章,沒一位知道機場捷運為什麼比較貴,而且是全世界都比較貴。有人說是賺觀光客的錢。非也。有人說是給商務旅客,所以比較貴。非也。幾個線索給大家思考一下:(1)機場稅(2)港口稅(3)機場免稅商店(4)外國旅客退稅(5)機場線票價貴(6)外國人唸本國大學比本國人貴。其實,所有的問題出在「稅」。全世界沒有哪一國的人願意繳稅給外國人用。機場、港口正是外國人使用率最高的地方,所以國際慣例,這些地方的建設不受納稅人的一般補助。(別把納稅修路和蓋機場併為一談,前者是無償的,後者是借款,雖說是自己左手借右手,但是腦袋還是要清楚)我們的國民教育真的是白做了,連個基本的「為什麼要繳稅」都搞不清楚。如果以一個家庭來說,大家是一家人住一起,馬桶冷氣電費水費大家買了大家用,沒人會計較什麼。但是大哥開店不準備自己餐廳的廁所,都要客人直接用家裏的,你還要去幫他洗馬桶。這問題就大了!外人能不能用你家的馬桶,就和外國旅客在台灣沒繳稅就沒健保、沒繳稅要受教育就很貴…是一樣的。營運成本就是這麼高,票價能壓下來肯定是拿左手口袋的錢去補右手口袋。外國人會用你右手口袋的錢,但可不會繳錢給你的左手口袋。別以為右手省錢就很爽,到頭來左手口袋要補上的錢更多,因為右手口袋有部份錢給外國人用去了。當然有人說,我就住這附近我也有繳稅,為什麼我不能用?!或是就針對外國人收多一點,或是要出國的人多收一點,為啥不能當一般捷運用?!解釋起來很複雜,就想一下為啥全世界都這樣做,全世界主要大城、大國都是白痴嗎?所有東西的介接面從來就不是件很好處理的事,機場、港口就是本國人和外國人介接的地方。要那麼簡單處理,全世界通航通商都幾千年,早就處理了。至於「既然是機場建設,為什麼要蓋那麼多站?」啊,就有人白痴呀。台灣的白痴事有嫌少的嗎?全世界有幾個國家會叫部隊來幫忙收割稻穀的?你會叫你家保全來給老婆按摩,或叫你家看門獒犬學吉娃娃裝可愛?有人幹白痴事,所以大家就繼續和稀泥?那這樣台灣幾乎所有事都只能照現在狀況繼續搞混下去。台灣幹過的白痴事有在少的嗎?!
syshen wrote:從北車到機場,中間總共有 22 站,中間會經過三重、新莊、五股、泰山、林口等地,還分做直達跟每站都停兩種不同班次,當初的設計就不是單單給機場接駁使用,而是兼顧到通勤以及兩地聯繫之用,如果只是用來作機場接駁之用,當初改用台鐵共構、或者高鐵延伸都會比現在花這麼多錢蓋條捷運合理..(恕刪) 我記得當初好像只設5~6個站, 會變這麼多是因為一堆人抗議(然後政客們順勢一改, 就變2種班次, 這樣他們又可以炒房地產, 何樂而不為), 抗議的人是不是政客的人馬就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