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新店淡水線「分手」 捷運族抗議

lenster wrote:
四不像?
哪裡不像?
被遺忘?
內湖線可是規劃在台北捷運路網的第一階段裡,
本來是木柵線蓋好就要接續蓋下去的,
但內湖線從10幾年前木柵線開始試車時就一直吵,
當然會是台北市最後一個有捷運的行政區。

(中略)

在捷運局一開始的規劃裡面內湖線本來就是木柵線的延伸,
只是當時規劃的木柵內湖線中,
僅預估經過大安和中山區的人潮會較多,
所以採中運量,
而且又是台北市第一條捷運線,
經驗不足又加上馬特拉,
木柵線還沒通車就問題一籮筐
,
結果就變成開始吵內湖線要地下與高運量的狀況。

吵了老半天,
因為內湖線沿線不適合地下化,
路小民宅近是主因之一,
道路底下的管線問題還是後來才發現的,

...(恕刪)


您自己也說
木柵線當年還沒通車就問題一籮筐又是馬特拉系統
10幾年過去了還硬把內湖線和木柵線繼續湊在一起?
當時的問題還沒解決完又製造新的問題,又是誰的問題?
內湖一直以來都是住宅區居多,人口也是台北市前3名(26萬),為何老是規劃為中運量(因為木柵線無法負荷?)
本來路網就是這樣規劃的
車站都那樣蓋了, 有什麼好抗議的... 一堆人跟著搞不清楚的媒體瞎起鬨...
況且, 到時後的轉車應該只是下車到月台另一邊換車
會造成很大的不便嗎?(當然, 特殊人士不在話下...)

ab1204 wrote:
木柵線當年還沒通車就問題一籮筐又是馬特拉系統


馬特拉好像是倒了??


ab1204 wrote:
10幾年過去了還硬把內湖線和木柵線繼續湊在一起?


當初也有規劃木柵線沿用馬特拉,內湖線用龐巴迪

這樣的話,就要在中山國中站轉車,個人覺得不是好方式


ab1204 wrote:
當時的問題還沒解決完又製造新的問題,又是誰的問題?


文湖線唯一的問題就是把測試跟通車摻在一起,導致通車初期狀況連連

當初木柵線也是發生火燒輪胎,停在軌道上的事件

但難道沒發現,現在文湖線故障的新聞越來越少了嗎,因為穩定度一定是會提高的


ab1204 wrote:
內湖一直以來都是住宅區居多,人口也是台北市前3名(26萬),為何老是規劃為中運量(因為木柵線無法負荷?)


內湖的情況根本就不適合蓋地下的高運量,當初就是因為在地的民代一直說要蓋高運量

結果造成內湖線一拖10年,最後還是回到高架的中運量

建議可以去查查一下這段內湖線的發展史



投你一票!

文湖線那裡不好? 我天天搭,好的很!剛開始有問題,有什好吵!木柵線剛營運時不也一堆問題!
蓋高運量,真是可笑,木柵和內湖的路這麼小,你是要去拆人家的房子來蓋嗎?
說車站的長度,沒法增加車箱是錯誤的說法。
整個文湖線都是以六節車箱來設計的。現在站內只有四個車箱的門,是因為運量不到,所以另外二節的車門位置,只用玻璃來隔起來。
你平時離峰時間去坐坐文湖線再說,一個車箱就夠裝了!
尖峰和黎鋒人真的差太多

可是到西湖以後人就少了 都是下車比較多

尖豐才需要六節 應該不可能變來變去 政府哪有這麼甘心
這話題又上報了

小弟之前了解的,原始的規劃是信義接小南門到西門,中和接新莊蘆洲,淡水接新店,疏運如水流,截彎都想取直,不了解現在彎來彎去的想法的考量,去掉新店到台北車站的運量,然後加上從東區101到台北車站的運量來減輕台北車站的運量?

如果說一開始的設計如此,忠孝東路和信義路平行,車站本該四通八達,捨向南然後讓兩線直接達東區不是很奇怪,如果為了分散,機場捷運又要排除工程萬難,千分百計一定要接台北車站
這話題又上報了

小弟之前了解的,原始的規劃是信義接小南門到西門,中和接新莊蘆洲,淡水接新店,疏運如水流,截彎都想取直,不了解現在彎來彎去的想法的考量,去掉新店到台北車站的運量,然後加上從東區101到台北車站的運量來減輕台北車站的運量?

如果說一開始的設計如此,忠孝東路和信義路平行,車站本該四通八達,捨向南然後讓兩線直接達東區不是很奇怪,如果為了分散,機場捷運又要排除工程萬難,千分百計一定要接台北車站





pade5735 wrote:
台北捷運接下來幾年的通車順序依序是:
2018年 萬大線




http://news.cts.com.tw/cna/money/200912/200912070358908.html


2018年 萬大線 是指全線通車嗎 第一階段不是預計107年完工?

國外地鐵也是這樣亂

台北捷運才正要開始
tintinii wrote:
小弟之前瞭解的,原始的規劃是信義接小南門到西門,中和接新莊蘆洲,淡水接新店,疏運如水流,截彎都想取直,不瞭解現在彎來彎去的想法的考量,去掉新店到台北車站的運量,然後加上從東區101到台北車站的運量來減輕台北車站的運量?

捷運路網圖,好像20年前就是這樣規劃的了.
http://www.dorts.gov.tw/public/MMO/dortsc_media/00linkicon/dorts_wish_map.jpg
我支 持路線設計成L型,起始站這樣從A到B只要轉乘一次(大部份)

如果設計成棋盤式的路線,這樣從A到B,起始站在交會處的雙捷運站是只要轉乘一次,但非交會的一般捷運站要轉乘二次(部份)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