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話說從頭吧!
北大我看的第一個建案是歐洲系列,面公園很漂亮,格局方正。但當時交通、生活機能卻讓我卻步,所以不意外的選擇土城的建案,而那是五年前的事!
而後的兩年我把北大特區抹去了,這兩年因為土城捷運通車,我大量的時間跑東區、信義誠品等,過過當都市人的乾癮。
而兩個小生命的來臨讓我重新思考,我要的生活是什麼?
土城非常方便,交流道、捷運四通八達。因為我是老土城所以土城我可以選擇住的地方很多,包括山區或市區,但多數時候上班回到家中心情並沒有很放鬆。主要我住的地方並不是海山站這種住戶水準性質相同,有基本的綠地,活動空間的地方。而是老舊市區或是臨交流道。這些地方嫌惡設施非常多,諸如:檳榔攤、八家將、卡拉OK、路霸、加油站、完全沒有人行道、非車機車。我都快瘋了!所以下班我幾乎不出門。但噪音還是聲聲入耳,非常不爽。
所以這3年中又陸陸續續在北大看房子,假日也幾乎都會有一天跑到北大(不管是跑步、吃飯、逛北大校園等)
而身旁的朋友越來越多人買北大,特別是我老婆他同事,他們新成家的幾乎都是買北大(土城某校),而且他們都是看1~2個建案間就買了
我們看了超過20個建案,到現在還沒辦法決定,這是為了什麼??
我分析了一下遲遲無法買北大的原因:
1.熟悉的地方難以割捨:因為我太熟悉土城了,土城未來前景比北大好(捷運兩條:一條黃金軸線),重劃區以後的戶數不比北大少(包括暫緩發展、大同廠區、聲寶廠區、彈藥庫重劃、看守所遷移等)。我一直期待有一天我能住土城的重劃區內,像北大的環境。
但後來我分析,其實我的能力是不足的且緩不濟急。土城重劃區不論是暫緩發展區或大同廠區成交一定在25~35W間,共計超過2萬戶、約3~10年內開發、我要的四房含車位約需1300萬至2000萬間,這個價位已經超過我能接受的1000萬太多。而且還是5~15年以後的事,我小孩都長大了。不如等我小孩買土城重劃區還比較實際一點。
2. 房地產是投資還是消費?不管我是買在海山站或是北大特區,對我來講都是自住,而且會住超過20年,所以房子是消費,而非投資。以前我還有投資的念頭,所以對海山站念念不忘,希望住10年、20年後還能賣得好價格。現在我的看法是:房地產對於我這種門外漢而言、玩不起也不想玩(交易成本高於1.1倍買價才不賠、變現性差、投資成本大、資訊不對稱(掌握在建商、仲介、專業投資客身上)。我的資產配置如果有:定存、月退、保險、債券、各國股票、各國基金、黃金等等,我為什麼要花資產一半以上投入一個自己不懂、資訊也不對稱的房地產呢?
那我現在為什麼買北大呢?
1.「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區位、好價格」:現場聽張金鍔教授講座的臨場震撼。
如果我們夫妻兩都在臺北市中心上班,而且都是8~9點上班、6~7點下班,那我放棄在三峽買房子,我會選擇土城、甚至深坑、三重。還好我不是,我們一個在土城、一個在北市二高附近。而且上班地點是永久不會變的,除非有機會更靠近北大特區。
2.在北大租屋4個月生活後更加確定,北大特區很適合我們:交通OK(不接送小孩的話我park to park 40~50分、我老婆10~15分),住海山站的話也差不多也是這個時間(差別在於未來如果油價狂漲,海山站有很多交通替代方案:如捷運、開平面道路等。三峽沒有,這也是這兩者間房價的差別主因)。其他部分(人行道、社區環境、小孩活動空間、街道景觀、教育資源、大學、博物館等等)北大特區狂勝。北大的生活機能也越來越好、已漸漸成型,甚至某部分超越海山站(如兒童美語班、簡餐店林立、餐飲價格高於土城等OOXX)。
也許有人會認為想太多,而且也不一定正確。確實,我前兩間房子也是在毫不考慮下買了,而且也有賺頭,地點也是大家公認的好區位:有捷運或臺北市。但我覺得那是運氣好,而且我的生活水準並沒有因此而變好。但我確定我住北大特區,在沒有意外的情況下我的生活會變好,縱使北大特區的價格跌到每坪6~10萬間。
所以自住沒差,這是對的,但是那是你住過才能感受的。
那我到底買北大哪個建案?
遠雄新建案買不起不用去看、學勤路華廈買不起。北二高第一排不買(嫌吵)、三峽龍埔學區不買(我老婆可能會到龍埔)、陽台外推不買(老了沒地方種花)、這樣我可以選擇就只剩新建案的世紀館及舊的上善若水或是大學哈佛。
所以硬著頭皮衝世紀館(半年來第三次了!)終於下定,也完成了五年來的看屋之旅,接下來就是陪伴小孩長大,好好享受北大特區吧!當然貸款也是破表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