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通膨、因為財團、因為政府、因為護盤、因為地少、因為民主、因為治安⋯⋯
這20~30年來,誰見過房價下跌?不要告訴我極端或短期的特例!也別說被仲介騙的特例!更別說急賣亂賣的特例!
在台灣房價只有漲多漲少,沒有跌這回事!已買的、別退訂、撐下去,必定漲!還沒買、找便宜、買下去,必定漲!
愛幫忙 wrote:
因為通膨、因為財團、...(恕刪)
"這20~30年來,誰見過房價下跌?",
請好好查一下房價指數歷史紀錄資料,
2008到2009時房價由高點跌不到10%,
2015到2016時房價創新高跌落兩三成,
近20年內就可以遇到兩次下跌的修正,
問題還是有錢與敢於上車進場買房嗎 ?
1. 影響金融體系穩定(動搖國本的風險)
銀行最大擔保品: 房地產是銀行體系最重要的貸款抵押品。一旦房價大幅下跌(例如 20% 或 30% 以上),銀行的抵押品價值會跟著縮水,大量房貸可能變成**「負資產」**(房價低於貸款金額)。
連鎖效應: 這會導致銀行壞帳增加,信用緊縮,甚至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對整個國家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的教訓)。
全民資產縮水: 臺灣的「住宅自有率」相當高,對多數家庭而言,房地產是他們最重要的資產。房價暴跌會導致全民財富縮水,影響消費信心,進而拖累經濟成長。因此,政府和有房的民眾、金融機構都不希望看到房價崩盤。
2. 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
房地產稅收: 土地增值稅、房屋稅、地價稅、契稅、房地合一稅等房地產相關稅收是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穩定財政來源。
房價下跌影響稅基: 如果房價大跌,交易量減少,相關稅收也會隨之大幅減少,影響政府的公共建設和支出能力。
3. 政治與民意基礎的考量
「多數人」的資產: 雖然高房價對無房者造成痛苦,但擁有房屋的民眾(佔總人口的絕大多數)是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全面「打房價」將會激怒這些選民,對執政者的支持度造成重大衝擊。
建商與政界的關係: 房地產業與地方政治、選舉政治有著密切且複雜的利益連結。過於強硬的打房措施,可能會觸動背後的龐大利益團體,產生巨大的政治阻力。
4. 政策工具的限制與副作用
供需失衡未解: 許多專家認為,臺灣高房價的根本問題是都會區供給不足,尤其是都更和危老重建緩慢。目前政府的「打炒房」政策主要集中在需求面的信用管制和稅制調整,但對供給面的改善有限。
誤傷剛性需求: 某些信用管制(如限貸令)雖然能抑制投機,但也可能誤傷到有真實需求的換屋族或首購族(例如買第二套房預備換屋,但在舊屋未售出前會受到貸款限制)。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不斷權衡,避免「一刀切」造成市場扭曲。
政府確實採取的「打炒房」措施
雖然政府傾向避免房價暴跌,但確實已採取多項手段來抑制投機、防止房價過度非理性上漲:
金融管制(央行): 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如限貸令),限制多戶或高價住宅的貸款成數和寬限期,並調高存款準備金率以收回市場資金。
稅制改革(財政部): 實施房地合一稅 2.0,大幅提高短期交易的稅率(最高 45%),讓投機客無利可圖。
法規限制(內政部/行政院): 實施平均地權條例修法,限制預售屋和新建成屋的換約轉售,並嚴格管制私法人購置住宅。
總結來說,政府的目標更像是讓房市**「軟著陸」,即在不引發金融系統風險的前提下,透過各種手段擠壓投機泡沫,讓房價回歸緩慢、穩定**的趨勢,而不是追求房價的劇烈下跌。~AI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