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內本土疫情爆發以來, 一轉眼快封鎖兩個月了
10 萬元的紓困貸款, 實際需求一定比 110 萬筆申請的人還要多非常非常多
台灣的經濟一直是淺碟型, 而且是超級淺碟 - 除了出口業可能好一點, 國內市場的各種生意一直以來其實並不好做;
大家貨源很多都是淘寶
你拿的到貨我也拿的到貨, 結果就是削價競爭
蛋塔生意效應, 看 A 好像好賺, BCDEF..... 都一窩蜂跳入惡性競爭
幾乎大家都是買空賣空的生意 - 沒庫存, 也沒多少價格優勢
這一波飲食業, 旅遊業受衝擊最大, 接著大家會去思考的就是, 一定需要店面來營業嗎? 這段時間也因為疫情逼不得已把大家訓練的會用網購, 那麼店面存在的意義剩多少 (當然店面也有他的裝潢氣氛, 人與人實際碰面的價值等)
店面市場的實際需求性會有怎麼樣的變化? 員工的需求數? 如果店面需求接著實際疲靡下去, 第一就是空店面會越來越多, 相關的員工住的需求也大幅影響
後疫情時代, 疫苗真是萬能? 能完全應付變種病毒? 每次多嚴重的疫情就會被迫再進入 3, 4 級警戒? 這都是未知數
租賃市場 (不管店面, 商業, 居住) 有一定的需求, 是過去房地產還沒泡沫破滅的一個大因素
萬一這個需求也產生很大的變化了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