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打房了!!!準備跌了嗎???

原文出處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focus/blog/3004781?utm_source=facebook.com&utm_medium=social&utm_content=bw&utm_campaign=content&fbclid=IwAR2Fas_XlofUbGmjC3u05a_JFWN-ohn2L5nHd9cxrliCljXUoKrSt0J31xc

這一回,打房不是「狼來了」。中央銀行突然選在理監事會之前,祭出睽違十年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央行總裁楊金龍12月7傍晚臨時召開記者會,宣示加入打房行列,這令正在推案派對狂歡的建商,突然「酒醒夢回愁幾許」。

過往,央行宣布打房,都是在理監事會後,這次居然趕在理監事會前,可見近期炒房亂象,已讓民怨沸騰。房市政策與民生相關,央行不會獨自決定是否出手,必定經過府院討論,背後代表蔡政府有意遏止熱潮。

但到底政府最想遏止的,是哪一項呢?專家與市場人士均解讀,重點在打擊建商餘屋貸款,避免建商一邊囤房,一邊拿囤房去貸款,把風險套給銀行。央行想做的,是切斷這之間的金流。
廣告




首購、換屋族免驚 央行打房瞄準建商與投資客

這次信用管制的重點,有三大主軸:第一、只打第三戶以上住宅貸款,避免打到首購、換屋族。

第二、嚴打用「公司法人」名義申請住宅貸款,防止投資客藉成立私人公司炒房,規避房地合一稅。

第三、首次限縮「餘屋貸款」的成數,並大幅限縮土建融貸款成數,等於斷了瘋狂獵地、推案建商的金流。

三大主軸中,最令不動產、銀行業者議論紛紛的,就是央行竟重拳揮向過去不被注意到的餘屋貸款。
廣告

楊金龍在記者會上解釋,央行沒有完全掌握全體銀行餘屋貸款,到底有多少,因為很多銀行的餘屋貸款,藏在週轉金貸款中。


他強調,這次會限縮餘屋貸款,是因爲這種貸款,會給人銀行幫助建商「囤房」的不良印象,所以必須管制。


餘屋貸款的資金鏈,究竟是如何串起?房仲業者分析,央行把土建融貸款、餘屋貸款的水龍頭拴緊,目的是不希望看到,建商拚命借錢蓋房子,房子賣不完,再拿去抵押給銀行,借錢出來繼續揮霍,如此週而復始,讓銀行的不動產授信曝險越來越大。
央行打餘屋貸款 目的是防範風險轉至銀行端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經理徐佳馨表示,市場好的時候,房子終究賣得掉,建商還得出錢,但市況一反轉,建商無力還債,就會拖累銀行。

一名不具名的民營銀行主管認為,建商大舉獵地、大舉推案,房子賣不完,理應是建商的負債,「但現在(將房子)丟給銀行,還可以借一筆錢出來,負債突然變資產了!」

這名主管說,現在建商的土建融貸款、餘屋貸款成數,普遍高達八成,「一個10億元案子,建商只要出2億元;如果剩5億元(指市價五億元的房子)賣不掉,建商再拿去抵押,又可以借4億元出來,繼續獵地、推案、以案養案。」

「建商把賣不完的房子拚命倒給銀行,銀行游資太多,沒地方去,只好配合建商...我們也知道這樣做有風險,但資金太氾濫了,你能怎麼辦?」這名主管無奈地說。

如今,央行雙管齊下,限縮土建融、餘屋貸款成數,等於一刀切斷,建商與銀行之間的金流。

瑞普萊坊市場研究暨顧問部總監黃舒衛表示,限縮土建融成數及餘屋貸款,等於卡住建商財務槓桿,而且在囤房稅無力之下,建商也無法把庫存當成資產,輕鬆融資套出現金。

他認為,此舉將減緩搶地的熱況,也會加快去化餘屋,以健全財務狀況。

業者也觀察到,在提高「囤房稅」稅率呼聲益形高漲之際,央行史無前例重拳打餘屋貸款,似乎在彌補,囤房稅空有工具,卻起不了作用的遺缺。

根據《房屋稅條例》,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3戶內可適用自住房屋稅率1.2%,第4戶非自住之住家用房屋就要課徵囤房稅,稅率提高至1.5%至3.6%,具體稅率多少,由各地方縣市政府訂定,也就是所謂的囤房稅。

但問題是,2014年實施以來,迄今僅台北市、宜蘭縣及連江縣三個縣市實施差別稅率,多數縣市以最低稅率1.5%課徵,引發外界抨擊,地方政府顧忌建商反彈,無意配合中央。


一名房仲業者認為,建商房子蓋太多賣不完,形同囤房,但絕大多數地方政府,對待銷房屋稅率課徵,仍採用最低的1.5%,這對口袋深不見底、又能輕易向銀行融資的建商而言,可說不痛不養。

「既然地方政府打假球,央行就直接管控(資金)源頭,讓建商沒有銀彈可以囤房。」這名業者直言。

從過去經驗分析,此次央行打房,對房市將產生兩個影響。

首先,選擇性信用管制初期,房市的成交量勢必萎縮;再者,全台從南到北瘋漲的房價,漲勢將被抑制。

徐佳馨指出,市面上的主流產品價格,很難繼續攀升,「房價將進入盤整格局,短期內(房價)雖不會大跌,但只要信用管制不退場,房價就有機會慢慢走跌,如同2014年到2016年的情況。」

黃舒衛認為,大建商應不會讓步,讓消費者砍價,一來是無法跟之前的買房的人交代,二來是擔心房價會全面失守。但,中小型建商就很難說了。

「口袋深的大型建商,有機會挺過這波打房;財務不健全、口袋又不夠深的建商,只能自求多福了!」徐佳馨說。


................

這是假動作?還是真刀槍?
半年後見真章~

物以稀為貴~
其實台灣房子超多的~永遠看不完~選不完~
過多的商品~還敢喊漲價?


真的是個好東西~大家搶~我買不到~我就認了~
爛東西也太多~還漲到天價~我不想接受~


預估...房價對半砍~目前房價5折?

局勢有變~不宜拿一生辛勞開玩笑~

下個月原本1000萬的掉到800~說不定只算小痛
2020-12-09 1:37 發佈
大大都在台北市版發文....
這波台北市也沒啥漲啦...
頂多去化速度快一些...
加上想買台北市跟有能力買台北市的
口袋有一定的深度....大概是換屋自主需求為主...投資客不是很多...
最慘的應該是預售屋狂蓋的桃園A7,青埔,桃園一些重劃區...跟中南部等地區啦...所以台北影響不大
samson1126 wrote:
大大都在台北市版發文(恕刪)


多多少少會影響吧

畢竟對多數人是賭上一生的辛勞

都知道在打房了~會越來越多想解套逃出來的投資客~
換言之~房子釋出量會激增~
現在進場買~買了就準備跌~
為了快點脫手~下個月可能便宜100萬也說不定~

對考慮再三的民眾來說~的確不宜早下手~

正常人很難不顧慮


誰想買在最高點

靜待半年看看
能跌多少?2011年奢侈稅威力比這大多了,結果是助漲。
我2009~2010打算在台北市買第二間,第一間的貸款很多年前就還清了,第二間的錢也存得差不多了。不是自備款而已,是房子的總價。
結果聽到奢侈稅的消息,當然就緩一緩。誰想買貴的?
2012—沒跌,又漲一段上去;2013---還是沒跌,緩漲。2014---續漲。這幾年交易量砍半,台北市在奢侈稅以前平均是4500~6000戶/月,實施後降到2500~3000戶/月。這版上大概沒多少人真正長期在看台北市價、量的關係。
那幾年價錢仍然硬到極點。因為政府把量控制住了,投資客未滿2年都不賣,所以物件少,建商少了投資客的競爭,當然好整以暇慢慢高價賣。
到2015漲勢已緩,此時房地產的景氣已急凍,台北市交易量降到2000戶/月,高點的1/3;又有滿奢侈稅丟出來的投資客新成屋及中古屋競爭。無論如何房價該跌了吧?是有,2016小跌一些。但也就10%以內。但好的物件問幾次價錢都紋風不動。鐵板一塊。

我是不想等了,在2016年就直接現金買了,10年內中古屋。因奢侈稅等待5~6年的結果,多付了2000萬有吧。

最近是在看第三間沒錯,可能台北市,可能台中市西屯區。我原來的兩間一間自住,一間擺著不租不賣。當然,我不是投資客,也不是包租公,無需靠房產謀利。所以版上有人套我帽子當然我火大。我買第三間就是想有更多的空間個人使用,就像有些經濟寬裕些的住個100坪、150坪一樣。不能貸到6成也不關我的事,我又不需要貸。

如果房價真的下來些,我不反對。畢竟我是買方,不是賣方。可以省點錢。但信說打房就會回到台北市30萬/坪嗎?信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哪天台北市30萬/坪,還是一堆人認為會續跌,仍然一邊罵而不買,然後把錢拿去買名車,說如果跌到15萬/坪,這台車的錢就回來了,繼續等。為何不等?傻了才買房。

像我一樣看過這10多年來房價走勢的,政府的措施會不會讓房價跌,跌多少,就心裡有數。當然遏止無釐頭的漲幅是應該有些效果的。

這2~3年才開始看房子的,會很樂觀看這次打房。人有些希望也好,希望是否成真就看天了。
我也有聽說這消息,據我所知好像除了台北市除外其他地區打房比較嚴重
我覺得投資客還是見招拆招,以親友或其他公司名義等等去買,只要一個人不要同時擁有太多間,好像就拿他們沒輒。
ryang1212 wrote:
我是不想等了,在2016年就直接現金買了,10年內中古屋。因奢侈稅等待5~6年的結果,多付了2000萬有吧。

最近是在看第三間沒錯,可能台北市,可能台中市西屯區。我原來的兩間一間自住,一間擺著不租不賣。當然,我不是投資客,也不是包租公,無需靠房產謀利。所以版上有人套我帽子當然我火大。我買第三間就是想有更多的空間個人使用,就像有些經濟寬裕些的住個100坪、150坪一樣。不能貸到6成也不關我的事,我又不需要貸。

如果房價真的下來些,我不反對。畢竟我是買方,不是賣方。可以省點錢。但信說打房就會回到台北市30萬/坪嗎?信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哪天台北市30萬/坪,還是一堆人認為會續跌,仍然一邊罵而不買,然後把錢拿去買名車,說如果跌到15萬/坪,這台車的錢就回來了,繼續等。為何不等?傻了才買房。

像我一樣看過這10多年來房價走勢的,政府的措施會不會讓房價跌,跌多少,就心裡有數。當然遏止無釐頭的漲幅是應該有些效果的。


大大手骨真粗 小弟自嘆弗如

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類似的觀念
除非你買到"可以滿意住到老的房子"
甚至"也買到可以留給孩子的房子"或"也買到足夠有很好租金收益的房子"

也就是說除非""在你這輩子持有房地產的部位已經完全到位了""
不然你根本就沒有看多房市的本錢

因為房市的上漲,
只會讓你未來的投入成本更高
只會排擠你未來的其他消費或投資

我沒辦法像大哥您用現金買房,
但靠著房貸的幫助這些年也累積了不少間,但我也沒炒作,只賣過一間在海外的,台灣還沒賣過房
我理應完全是房價上漲的既得利益者啊? 但我還是希望房市下跌, 為什麼?

因為我希望未來能夠住到更大的房子, 而且還可以再買幾間給爸媽或小孩; 在達到這個目標之前, 我幹嘛看多房市?
修則 wrote:
原文出處https:...(恕刪)

建商開價沒變,不過議價空間更高了,之前就已經六折了,現在……
這次打房力道很重
rivegauche1979 wrote:
大大手骨真粗 小弟自(恕刪)


我們的看法並沒有明顯差別。
就現況來說,我是打算再買一間,所以不希望房價上漲。
但也不希望資產減損,所以大幅下跌我也不希望。

話說回來,不管漲跌影響不都大。房子只是我資產的一部分,現金是另一部份。
就像我們持有的美金部位高到一定的程度,另一部分是台幣,美金漲跌的影響就不大了。不管在甚麼情況,不是左手漲(美金對台幣漲),就是右手漲(台幣對美金漲)。

暫時我沒有在台北市再多買一間的動機,對地點,環境,空間都還算滿意。台北這兩間都是捷運站附近三房,現在住的是10年出頭還算新的房子,四房改三房,大直重劃區面基隆河及金泰公園,客餐廳大約15坪吧,7.6mx7m,有個4.5m寬的落地窗面河,再加上餐廳的窗也面河,拉開窗簾就是綠意。我是大安區長大的,但是當初買大直重劃區這間時,花的錢大概和大安區同屋齡(10年內大樓),同面積的是差不多價的,就是被這邊的景觀吸引。兩邊相比還是喜歡這邊,舒服多了,社區質感也好。風景優美交通方便,巷弄寬敞公園多。都是屋齡算新的大樓,沒有新舊混雜舊公寓。

兩間房子堆了5套音響,反正舊的沒租人,花錢裝潢過讓自己有另一個空間,對我們家一共三個人來說,空間很夠使用了。所以想買的是台中。



您是有本事的人,要買到夠大的房子只是何時看到滿意的,能夠讓您有動機下手買而已,這不是問題。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