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跌跌的房價討論區

台灣到底房子夠不夠住?
根據內政部資訊,2019年底普通家戶數為826萬戶,而住宅存量計有892.5萬宅。
住宅存量高出家戶數近高達66萬戶~代表台灣根本不缺房子,而且房子還在不斷增加中~

讓人覺得奇怪,多的房子到底是誰在住。

一起面對現實,多的房子裡面住『錢』不是人。

可是這筆錢~會變多還是變少??

按照慣例來說~還是會漲的~筆者認為至少有5成以上必漲~
只要有耐心~放個5年10年~終究會吃到甜頭的

講到重點了~耐心有~可是...誰能保證沒個萬一?

剛好你急需用錢~
剛好你失業~繳不出房貸~被拍賣
剛好來個地震~歪了
剛好對面開了重劃區~比你家便宜~
剛好社區某住戶變凶宅~
剛好開挖馬路~開廟~開加油站~開賓葬業在旁邊~
剛好隔壁大樓蓋起來完全讓你家變成開窗見壁~
甚至是政治政策影響.....

比較常見的是太貴~不跌根本賣不出去~比如某些6~7億的房子~一跌就是2億起跳
或是開發失敗的~居民根本想離開的~比如某些度假海邊型開發~後來變成鬼城一搬
又或是屋齡都快50~60年了~早期公寓~再放下去就是70~80年老房~這還會漲嗎??

房子每個房仲都告訴你會漲會漲~他講講又不用負責~害的不少人認賠殺出的

這邊就開個專門報 慘跌的房價討論區~

一來警惕大夥要注意怎樣的房最好別碰~
二來也許能讓你收到情報~撿到便宜~

一起研究討論~~





ps 筆者個人是早就有房一族~我也只希望漲....
2020-09-19 18:10 發佈
修則 wrote:
台灣到底房子夠不夠住(恕刪)


台灣地區戶數比房數少,所以認為房子數量夠,台灣應該沒缺房的問題?

這樣的看法完全錯誤,因為樹大會分枝,小孩慢慢長大了,本來應該要自立,另外成家,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因沒錢買房,所以還跟父母在窩在一個戶籍內。

另外也還有一個盲點,例如一個家庭,僅有一部車、一部機車,就夠嗎?

也許一個成人就就該有一部車加上一部機車,才算夠。

所以平均來說,應該以人口數來 算比較合理,就是差不多兩個人一套房子,以台灣來說,目前總共人口2360萬,需要房數至少要達到1180萬才夠兩人一間房的基本小康水準,所以至少尚缺300套房子。

所以,總之,房子繼續蓋就對了,希望有一天,能達到一人一戶的富裕境界。

其實,嚴肅來說,怎樣才算夠呢?

早期,汽車很貴,聽說一部車的錢,可買一戶房,後來人口增加了,所得也增加了,房價漲幅遠大於車價漲幅,現在人要買車比以前容易多了,台灣也漸漸如西方國家,有些家庭有兩部甚至兩部車已上,也蠻常見的。

台灣自今年起,人口開始進入負成長元年,未來人口將持續減少,房屋則相反的持續增加,新屋持續興建,舊屋又超乎預期的耐用,不久的幾年後,將可達兩人一屋的初步小康境界。
是呀 有房一族
 
問題是房子地點的問題
 
偏鄉的地點
 
由於少子化的因素
 
換手的力道會越來越弱
 
但是都市化的結果
 
都市好地點還是易漲難跌
me5888 wrote:
是呀 有房一族 問題(恕刪)


有房子根本不難

問題是地點不好

地點就包含就業、醫療、學區等等因素

真的很窮的人 新房子也住不起

因為新房子要管理費....
內政部資料是公開的,可以查得到
都說台北市人口外移
但是事實上是家戶數是在增加的
現在年輕人婚後跟家中長輩同居的比例比以前少很多
以前生兩、三個但是三代同堂,房屋需求數 = 1
現在生一個但是結婚就搬出去了(甚至交了女友就搬出去了),房屋需求數 = 2+
這就好像月子中心
都說少子化
但月子中心卻越來越難訂
因為習慣改了
要有房根本不是問題,
是人人都想要方便、機能完全的地點才是問題。
修則 wrote:
讓人覺得奇怪,多的房子到底是誰在住


我周邊朋友 甚至對面買了多間房子卻沒搬來住的鄰居 他們都擁有多間房產卻不是炒房族
因為房子沒有打算賣 買多間房子準備分給後代
買這樣多房子是因為有多的錢 因為要做財產配置 所以有些錢用來買房 有些錢在股票 有些錢買基金
我有些朋友會拿房子出來出租 但是多半是空著留給後代 都沒打算賣
台灣房子持有成本太低 空著沒有什嗎損失

台灣一直都是M型化社會
有錢有房的 房子會很多 反正房子是留給後代 房價就算跌 他們也不會太擔心 因為房產只是他們財產的一部分
沒錢的 很多永遠買不起房子 因為沒人會便宜賣房子

建商拼命蓋房 表示有人買 不管房價跌還是漲 建商有利潤就會蓋房
怎樣唱衰房價也沒用 比如Sway天天唱衰 但是沒人會時價登入打八折賣房
建築成本 土地取得成本 就是這樣高 新建案成本就是貴
新房子不可能賣便宜 造就老舊房子也跟著漲
這就是台灣的狀況
cll2005 wrote:
比如Sway天天唱衰 但是沒人會時價登入打八折賣房
建築成本 土地取得成本 就是這樣高 新建案成本就是貴
新房子不可能賣便宜 造就老舊房子也跟著漲
這就是台灣的狀況

認真說起來,七樓講的是實情。
特別針對因囤房稅搞的沸沸揚揚的數據報導提供給大家參考,大家就能夠知道整個市場的輪廓。
【空屋】「囤房問題有限」是真的嗎?
然而個人認爲重點不是在唉聲嘆氣。而是提出一些更有建設性的做法,在目前的局勢下如何來去因應
個人建議的做法如下
對預算能力較爲不足的購屋者。
1.千萬不要放棄自己。跑到很偏遠的地區購買新房子。或許購買臺北市已經不可能。但是新北市的第一線。只要你認真做功課依舊有機會。
2.朝各區域當中成交較為主流的產品去做功課,再進入看房找房階段,以免開始就找錯方向
3.善用目前房貸時間優勢,但前提是產品與地段符合該區域主流

而買房做功課這個層面,我這邊也提出個提案給大家參考
這款買房工具應該可以幫助真正有在找房子的購屋者減少走許多冤枉路

【買房做功課】一般我們都會遇到哪些阻礙呢?買房神探|搜房導航器|操作示範
上面七,八樓講的都沒錯.
我自己在4年前買大直重劃區第二間房子,原來住景美的房子的沒賣也沒租.重新裝潢後打算給兒子.
新舊房子都有捷運.不管自住或給兒子都方便,生活機能好,手頭不緊當然就留著.租人不划算.
而最近在看第三間.這兩間房子都沒貸款,手頭還過得去當然配置資金的方式之一就是買房子.

或許版主會對高漲的房價感到憤怒,這是大部份人的反應.
認為不合理,沒多久必跌,等著看好戲.我年輕時也是這樣.
民國86年我剛出社會沒多久就買了第一間房子,當時就算新房子也就是30萬上下一坪,
不在台北市中心很好的地點的話,標準三房1000萬內不難找.

幾年後還清貸款開始看房子,到民國92年前都沒什麼漲.但也不想那麼快就再背房貸.
以10年內屋齡的房子來說(我不買太舊的房子),
到民國94~95年看台北市好地點的房子,嚇一跳,已經到50~60萬一坪了,
憤恨之下想,這什麼世界,先不管.
陸陸續續看到民國97年金融風暴前,70~80萬一坪算是市中心幾區的平均價位.
只好緩一緩等房市熱度過去.

不料雷曼風暴即使影響不小,台北市也就小跌個一成.
民國98年開始再一波更猛烈的漲幅.
到民國102~103年,台北市中心10年內的房子,100萬一坪多是常態.

還好在等待觀望的過程一直存錢,倒不會著房價揚長而去,只是等待多花了很多的等待成本.
所以民國105年房價稍明顯下挫時,心一橫就再買現在住的這間.
地點好,大,新,價錢當然是第一間的很多倍,就先不提了.
主要是想說再等下去也許會下來,但真的沒耐性了,不知要等到民國幾年,波段低點就買吧.

這4年來我家附近的房子,成交價又比我當初貴一些.
所以本來打算再買一間在附近這事(大直重劃區高級感還是比景美高出太多了),也只能觀望了.

結論是:
大跌到合理價位,永遠不可能.因為不管跌到多少,大家都說不合理.所以沒有合理價位.
是真的不會跌嗎?當然不是.
民國92~109年,在97年底跌過一小段,103~106也跌過一小段.

但是:
1.要到5折6折不是不可能,機會真的不大,
2.就算5折6折,覺得貴的人還是認為會再跌.既然都會對半了,沒道理不再下.所以永遠沒合理價.

股市12000點,大家都在談股票.認為還會再上.
2008年3000多點應該才是合理價啊?沒人敢買.認為還變壁紙.

我是認為,氣憤的話,就先不要看.這對事情沒有幫助,頂多像是本站房市資訊討論,一堆人集氣笑罵喊跌,90%的標題都是唱衰,用力想把房市喊下來,順便大家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發洩心中怒氣,舒坦一點.

可是此版喊了10多年了房市也就是緩漲.於事無補.
氣憤的話先不要看房看隔一陣子會不會跌吧.
此類的標題在房市資訊討論版已經幾百條把版面擠得滿滿的.
那版已經廢了,
說了10多年的空話還有一堆信徒追隨.

台北市還是就區域和價位,大家交換一些實際的心得吧.
不要在把區域討論版也變成下一個房市資訊討論版.
樓上說得很對
有剛性需求 就買吧 因為你永遠抓不到最低點
但是如果你是買第二棟 就不要用來炒房 現在時間點也不適合
買多棟是用來分散風險 或者資產配置 但是不是用來炒房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