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 請告訴我 您們為何能力如此好,,買一坪100多萬總坪數50坪以上的房子
最近看台北市的新屋 成交價100多萬, 台北市民 請告訴我 您們為何能力如此好,,買一坪100多萬總坪數50坪以上的房子
(只討論如何做到)
我希望這輩子 能夠在台北市買間新房
DavidDove wrote:
你好我是未滿30的...(恕刪)
1.未滿30歲叫青年,40至55左右才叫壯年,你把自己叫老了。
2.未滿30買不起100萬/p的房子很正常,不要覺得失落。
3.我今年45歲,買在台北市某捷運站附近5年新的房子,每坪也只有50萬元左右,但是我很知足,也不會羨慕或忌妒那種每坪100萬元的。
4.年輕是最大的本錢,至少比每坪100萬元值錢。
此時回頭看自己年輕時,的確也難以想像。年輕時買不起,連看都不敢看的東西,一下子變得沒那麼困難了。
不過現在比較混沌的現況是:高價屋成交價依然這麼高,但成交量少得可憐。
買得起的人依然買得起,要買間台北市區權狀50坪以上的新屋+車位,有一批族群考慮的不是頭期款拿得出來否,或是寬限期過後月繳撐不撐得住,是否要把還款年限拉長到30年。
這批人考慮的事情是:付清後還有多少現金在手上,或是值不值得的問題。成交價高就是因為有的人在撐這麼多年後,懶得等了,虧的話頂多再賺就好了。要不然不知等到何時(現在買台北市高價屋的人,恐怕評估的都是哪邊日後會少跌吧)。
但成交量少到離譜的原因就是,即使有這批人不需要太辛苦就可以買。除非是帝寶,否則用買不買得起這字眼有點瞧不起人。但是供給量相對來說太大了,沒有這麼多買家。
以前只有幾家豪宅建設公司開帝寶價,帝寶當年要價100時旁邊的建案可能只敢開50,現在是處處皆豪宅,一個比一個敢開價;再來就是當整個台北市都漲起來了,供給的量更多。原本可以買5000萬以上房子的人全台北市每個月就20~30個,偏偏單一房仲網就有2000件的供給量。
市場供給爆量卻賣不出去,原本打算趁房市上漲短期撈一票的投資客,去年以前能跑的全跑光了,想再撐一陣子,認為還會有一波如2009年上漲的豪宅投資客全套在裡面。大部份的新成屋都賣2年以上,5年沒人住一直硬撐的一大堆,交易量低,價位高,市場消息不停轉壞,就算原本打算進場的自住買家都會選擇等。因為買這價位房子的絕大部份不是換屋就是再買。
至於有種說法認為許多自住的房子漲價獲利後,多了一大筆資金可以換屋的,這種說法有點太天真了。如果自己當初買的是35坪的房子,花了1050萬,室內實坪大約30~31,現在漲到2100萬,賺了1000萬不算少吧;要換一定是要新、大、地點好。換間室內40的要60坪,這3點因素考慮下去,一坪算80,4800萬,要再貼2700萬。
換屋的大部份是已繳清的,又存了錢。但差價2700萬是怎麼看都划不來的,想想當初若房價沒這麼離譜頂多是2400萬,賣自宅貼個1400萬就好。自宅一樣漲一倍卻要多貼這麼多。
就像換車一樣,自己的車覺得還很好開,卻被估這麼低,新車就好這麼一點要貼離譜的差價。我就是原本在台北市打算換屋的,上面這因素一算乾脆自宅不賣了,用再買的方式。
總結是:買得起,甚至買得輕鬆的人原本就不少,只是供給超量造成市況冷清。漲這麼多再會賺的也嫌貴,看到市況這樣選擇等的人也變多,高價屋就更雪上加霜賣不出去。
至於這些等待的人就不必酸他們了,他們都住在早已不欠錢的房子,享受房價增值之外手上還有一大筆現金,等沒什麼不好。誰喜歡在高點把錢扔進去,以後若想變現賣因為沒買家,3年也賣不掉?但是套在裡面的一大堆投資客呢?記得繳一個月5~6萬的利息,記得常跑行展延寬限期就好。這是另一個事情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