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3年的房子, 最近終於硬著頭皮買了一間公寓, 自認為價格還算合理(雖然不是我的目標價格, 因為屋主還是不賣所以還是加了一點才成交), 雖然買都買了不過觀察了幾個現象想跟各位討論討論
1. 成交後, 仲介說這價格不登入在他們自己的實價登錄上
2. 因為小弟買的是內湖, 當然有些開價還是頗離譜, 不過從6月開始公寓成交的平均價格真的是往下直跌
(可能因為樣本數不多造成平均價格下跌)
3. 綜合以上兩點, 我看了一下各房仲網內自己的實價登錄價格, 登錄在上的跟房仲網自己算出來的平均值
蠻有落差的... 也就是說如果單價平均45萬左右, 但是案例大部分都是50幾萬起跳...30幾萬的屈指可數
所以真的是怕破壞行情, 落在行情價的都不會被放上架去給人當參考的議價嗎?
因為沒有低價的怎麼可以算得出那個平均數字.....
因為之前出價的時候, 仲介都會拿他們自己的區域行情出來給我看(已經變成一個基本程序)
如果真的沒有勤奮些去內政部的實價登錄看, 不知道犧牲者會有多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