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住在想住的地方,買在增值的地方

如題,近幾年的感想:住不一定要買,買就要評估一下是否會增值?
近幾年,因為2個小朋友陸續報到,為了讀書方便且有更好的生活空間,賣掉住了6年的大套房換現金,租在敦小旁,室內約40坪,目前現金部位投資理財穩賺7~15%年複利(近幾年皆如此),對於租金的負擔感覺還好,平均家庭開銷約10~12萬/月(包含食衣住行教育基本),在35歲以前從未想過生活方式會是這樣,總覺得上班族一輩子能賺的就是如此,因為經融海嘯那次看到朋友幾乎賠掉一生積蓄(當然自己也賠了不少),頓時開悟,經過自己製表推算,知道自己想要提前退休且未來生活無虞,需要將不動產(看的到卻賺不到的錢=自己的房子漲價)變成投資工具,因此換成現金就成為我首要目標,不論何種投資,目前對我來說都是工具的一種(當然包含買房),但前提是如果無法進行複利運作,即優先排除,因此買房在現階段便優先淘汰.

PS1:我是一般上班族,發表自身經驗只是希望大家思考一下自己要的是怎樣的生活?現在?未來?如果我錢很多,當然還是會買房,如果錢不夠就趕緊想辦法錢滾錢比較實在,其實租房子除了好像不太穩定外也沒啥壞處.

PS2:複利循環指的是將賺到的繼續投入操作進行複利,如果設定7~12%為目標預計約8年即可翻倍(各位可自行用文書處理計算一下),當然複利越高,翻倍時間就縮短.

以上提供各位思考一下~
2014-06-23 23:1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地方 增值
什麼投資標的能保證每年都獲利7~15%?

高獲利高風險,沒人會想到雷曼兄弟會倒

跪求"現金部位投資理財穩賺7~15%年複利(近幾年皆如此)"的方法⋯
這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遠比"到底要不要買房"更重要實惠得多!!
weilun12201220 wrote:
如題,近幾年的感想:...(恕刪)


敦小那一塊算是鬧中取靜不錯的點,價位也不算誇張,當初換屋時有考慮過裡頭的敦北揚昇,只是外觀及公設不合意~

不同階段不同位階有不同想法很正常。

但以我個人想法,在中壯年之後,不再像年輕時會把全數資金孤注一擲以追求高獲利,而是回收一半資金在保守部位,如不動產及定存,給予家庭成員們一定的安定感與保障,另一半再繼續衝刺吧~畢竟在我們這個世代,至少都經歷過數十年一遇的08年金融海嘯,對於風險應該有很深刻的認識才是
LAISTEVEN1106 wrote:
什麼投資標的能保證每...(恕刪)

如同所說,沒有保證賺錢的工具,我只是在年近40時領悟依些方法,當然人脈和觀察是一環很重要的課題.
1.有朋友在工作多年後自己出來開公司,找我合夥(即便乾股也可以),但我拒絕了,原因不是怕倒,而是不想因為無時間付出心力而不勞而獲,這樣愧對朋友>>尤其是沒時間研究了解相關產業結構
2.有朋友找我買房投資賺租金,對方很敢(當然也是有些家產),手上貸款近億,皆以租金繳"利息",打算2年過後賣掉,沒賣掉繼續租>>我拒絕是因為我沒那個屁股玩(當然也認為房價不是無止盡的向上)
3.最近朋友又找我開安養中心,我想但目前沒時間研究>>作為長期規畫目標
4.本身科技業工作,加上長期投資資本市場,有賺有賠(短進短出),在35歲時發現一場空(沒陪沒賺=賠),開始對於投資看法皆以長線投資為目標,需要研究很多產業的相關性,當然有些標的我會排除,例如準製造業>>有自身的經驗法則篩選標的(這是近20年心得,無法文字敘述)
5.有朋友找我買基金等投資商品,但我說了,沒時間研究的投資工具大多一律拒絕

結論:
1. 由身邊擅長的項目找起,任何投資皆有人獲利,如何成為那個人,需要做功課下苦心
2. 能進行複利操作的投資標的才是好標的,當然包括房產,如果膽量夠大資金夠多
3. 複利7%以上是我追求的目標>>自行評估需求
4. 人脈的資訊能幫助你掌握部分產業動態,當然如非經年累月的知識累積,就算機會來了你也不知道
5. 定期檢視標的未來趨勢(簡單講財務狀況有無更好)
6. 認賠是一件最難的課題,大家都知道但做不到,重點是認賠後要做什麼投資這很重要……還是得做功課
7. 所有的起頭>>儲蓄,我是和老婆同處理財務(當然都在他名下但我進行處理),沒有一點積蓄如何談投資
其實以上大部份都是書中或報章雜誌中所提,沒什麼特別,我只是一個上班族,我投資我最熟悉的市場(股票),我不會因為市場消息而隨意變動投資,我定期檢標地,我投資我熟悉的公司(尤其是自己公司),我研究投資的公司財務,了解資產和未來性相關產業,如同巴菲特只看趨勢

weilun12201220 wrote:
如題,近幾年的感想:...(恕刪)
我同意樓主說的投資理財穩賺7~15%年複利...不過我沒獲利這麼多.我約7~11%左右..這幾年也都是穩穩賺

不過要選對好的理財專員..當然理財不是我本人.是我的未婚妻就是了.我狀況和樓主不太一樣.他是買賣房獲利

投資.而我是買房家貸款獲利.我是在6年都前買中和華中橋附近的房子..不過當初預算很低.只有17萬一坪的預

算..在中永和板橋一般住宅當時約要20萬上下當下.我看了半年房子選了預售工業住宅..當時購買16點多.有3

房.當時只想先求有房再說..買下時父母說太貴..親朋好友也都說我瘋了..說我買太貴.當時環狀捷運也還沒篤

定一定會蓋.不過父母親還是有幫我出點錢讓我有辦法付頭期款..我自己有貸款了5百左右..當時要還給銀行的

本加利要3萬多.前幾年繳貸款幾乎薪水就空了..這幾年我投資獲利有多還銀貸款後.就把多的錢給未婚妻操作.

平均獲利的錢已大過我現在每個月繳房貸的錢.未婚妻當理專多年.薪水是我的好幾倍.也存了一筆錢.年初在同

社區又買一間小坪數投資.以開價到53萬.有小殺一點還是咬牙買下

.因為之前第一間有買便宜.所以2間加起來就心理平衡一點.我想應該很多人應該又要說這是

業代文..這一兩年我也覺得居家版變成抱怨版..我也覺得近期不要買房.太高了..我住的社區這個月已開到65

萬了..有夠誇張..不過我想幾年後就算跌到40也是有人喊貴..因為曾經有人買過更低的.我當初買16萬就被親

朋好友洗臉到不行..也慶幸當初還好堅持有買.我現在欠銀行的貸款剩下不多了.不過我不打算太快繳清房貸.如

果繳清我就沒現金可以投資賺錢.且銀行幫我賺的錢我一整年繳房貸利息都還有剩.假如我現在才買房..這樣的

房價.我貸款根本貸不起..我上面所打的事情就不會發生.6年前的房價是租不如買.總價較低加利率夠低.40坪

5百繳不到3萬..現在買不如租.40坪要貸1千5要繳約7萬多.我可能就要做一輩子屋奴了..
weilun12201220 wrote:
如題,近幾年的感想:...(恕刪)
對大部分人如果當初16萬買(或去知道曾經16萬),53萬就算覺得可能會漲也會買不下去吧,會想怎麼可能這麼貴,在當年我都可以買三棟了,何況當年還一棟都沒買
又是在自己有點緊繃的情況下..
投資除了功課和計畫目標,好像也是要一點勇氣
我跟樓主的想法不謀而合,先祝樓主早日達成財務自由。

資產的累積最關鍵的因子就是"本金"跟"時間",本金的累積沒有撇步,就是開源節流,開源有時非操之在我,但是節流卻是完全在自己,而時間是複利的好朋友,越早開始複利,成果越驚人。

我常常在講,資產不到"千萬",千萬不要購買享樂型負資產,最典型的就是車子跟房子,因為這兩項都是大額的消耗本金,跟未來持續性的支出繼續消耗本金。當然有人會認為,房子也是會增值的啊,不過房地產的週期很長,也許10年增值了1倍,不過問題是你的資金被卡住了,卡在一個不確定性裡面。

weilun12201220 wrote:
4.本身科技業工作,加上長期投資資本市場,有賺有賠(短進短出),在35歲時發現一場空(沒陪沒賺=賠),開始對於投資看法皆以長線投資為目標,需要研究很多產業的相關性,當然有些標的我會排除,例如準製造業>>有自身的經驗法則篩選標的(這是近20年心得,無法文字敘述)
這個我懂,我也是大約36-37歲左右想通了一些東西,這個確實是無法詳細解釋,應該是厚積薄發吧,反正那時弄通了金融世界的一些運作法則,知道以價值型投資來選股是可以長期穩定獲利的,我知道我已經掌握了一些別人不知道的線索,經過評估後,在37歲那一年一個恰當的時機就辭職退休了。

當然我是下了一個賭注,就像很多人會質疑,哪裡有穩定7%複利的標的?我不僅要面對親友質疑的眼光,也要面對自己內心的掙扎,不過很多事情不去執行,永遠也不知道究竟可不可行,我跟我太太說,我不能跟你保證什麼,不過我知道我掌握了一些東西,我必須去測試它,這將會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尤其是對我們的下一代。

時至今日一晃眼已經8年了,中間還經歷過百年難見的金融風暴,我越發確定這條路是可行的,這一陣子又把以前買的一些投資書籍拿出來瀏覽一下,又有一些不同的心得,對於金融世界與商業運作又有更深入的認識。

理財是一輩子的事,因為這個世界唯一的不變就是變。

LAISTEVEN1106 wrote:
什麼投資標的能保證每年都獲利7~15%?

高獲利高風險,沒人會想到雷曼兄弟會倒
這就是大部分人無法突破窠臼的原因了...
正所謂怕熱不要進廚房,這世界上除了詐騙集團外,沒有保證獲利這種事。
高獲利高風險,很多人朗朗上口,不過請想想,你是否不自覺的被制約了?F1賽車比較危險還是滑雪?舒馬赫一輩子開F1賽車沒事,滑雪一次就掛了,到底那件事的風險高?

很多人看不破的點,就是想要規避風險,殊不知風險是無法規避的,你可以做的,就是當壞事發生時,確保你自己不要傷筋錯骨,這就是為什麼要保險、避險。
金融風暴時因為沒現金可投資……崩盤完全無感……只是終於有一段時間可以清閒休息一下……進場維修一翻……哈

八年翻倍的事未來可能考慮作,反正都已經賺到八年翻三倍了……可以去作安穩的就好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