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管婺媛╱台北報導】
為讓台灣高等學府前進「全球百大」,政府每年補助評鑑優異大學,台清交更是年年榜上有名。不過,根據研究指出,台清交大新生,每年至少五成以上都來自建中、北一女等都會區明星學校。這些學生家境優渥,社經地位高,進入一流學府後又能獲得政府大量資源。反倒是家境清貧學子,擠不進台清交,只能讀私校、辦就學貸款,使得高等教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慘況。
立院預算中心最新研究報告出爐,直指高等教育長期資源分配不均,不僅城鄉差距愈來愈大,也促使貧富差距、階級化問題日趨嚴重,導致「貧窮代代世襲」。
教育部自二○○五年起,推動五年五百億頂尖大學計畫,台清交大等名校幾乎年年上榜,獲得補助金額甚至高達上億元;相形之下,私立大學所得補助少得可憐。但就讀學費低廉公立學校的往往是高收入家庭的孩子,低收入家庭孩子卻只能進入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
報告指出,一百學年度中低與低收入戶學生比例最低的前五校,為陽明大學、台大、交大、中央、清大;比例最高的則為慈惠醫專、高鳳數位學院、和春技術學院、育英醫專、國立台東專校。陽明大學中低收入戶學生僅佔○.三四%,慈惠醫專則為八.六六%,兩者相差二十倍。
根據台灣大學的資料,台大學生有五十%以上是台北人。從二○○八年至二○一二年,每年至少有五成七的新生都來自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中山女中、台中一中、成功高中、台中女中、雄中、武陵高中、雄女等十校。二○一○年這十校佔台大新生比例甚至高達六八.八五%。
報告指出,台清交等國立大學新生多來自都會區公私立明星高中,且多屬社經地位較高家庭的學生,社會上已衍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
既然政府分配教育資源不均,窮人家孩子只能「靠自己」;但隨著國內貧富差距越大,富人家庭跟窮人家庭所能負擔的教育成本,也「差很大」,窮人家庭能投注的教育成本愈來愈少。
wei5712 wrote:
不好意思...我蠻好...(恕刪)
這部分小弟感觸蠻深的..
我高中念木柵那間曾在HBL稱霸的私校,同學們家中的經濟大多在水準之上,從幼稚園唸起來那種更猛。
雖然考大學各憑本事,但研究所是可以洗出來的。
以下舉幾個小弟高中同學目前的發展:(不戰學校所以不講校名)
私立前段班 => 波士頓大學 (好幾個)
私立中後段 => 普渡大學 (這個真的很扯,他爸媽是大學教授)
私立中後段"進修部" => 堪薩斯大學 (是比較弱,但世排也有200~250)
國立後段"進修部" => 昆士蘭大學(UQ)
其中昆士蘭大學那位和我比較熟,據他透露畢業成績78分就申請上了。(進修部..)
學校審核過之後的春季與夏季皆可入學,IELTS6.5門檻在入學前繳交即可。
也就是說,有一年時間可以補習



小弟高三時家裡發生一些事情,嚴重了影響經濟狀況,目前在台灣當煙酒生。
至於喝洋墨水洗學歷對企業用人究竟有沒有加分,
再請有經驗的大大們回覆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