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推升台北房價

這個標題猶如北京蝴蝶造成美國颶風一般
蘋果何以推升房價?

先用倒敘法好了
立論是:
因資本不再投資於生產而進入房市
而消費推升的經濟成長有很大一塊被蘋果吞去, 無法回饋薪資
年輕人的實質購屋需求被排擠到
產生房地產市場被資本家寡占與投機客聯手的樂園

再順序立論,從資本市場面向分析
過往在雙A的NB、手機百家爭鳴以及網路的時代,台灣供應鏈很活潑
電子業的興起,產生幾個重要的效應:
一是銀行的健全,至少不要一窩蜂搶信用貸款
二是員工分紅機制,創造需求
三是消費於台廠商品的良性循環

2006年來蘋果手機到pad獨大後,台灣的電子供應鏈變成很單一。
而主要的供應鏈鴻海,善於毛利的控制,導致包括IC設計、面板、網通等等的其他廠商黯淡。
這些台廠員工與股東到了近年,幾乎沒有甚麼投資的衝勁與投資慾望,閒來購屋成為樂趣。而本來購屋市場的30~40歲青年,近年來用於消費與電子產品的需求大增,排擠了當初的的購屋預算,因此降低的購屋的參與,反而有實際住宅需求的人沒房住,更造成焦慮推升房價。投機,和實質需求關連不大,重點在投機者想安全出場。

2012-06-26 17:20 發佈
幾萬元的3c產品會排擠到幾百萬的購屋,小弟佩服佩服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論點。先看APPLE在美國的狀況,在APPLE股價衝上美國市值第一時,據分析全美大型投資機構約平均有6%資金泊在此。這是APLLE在金融市場影響力。另外一點從微觀來看,在2003年時一般人可以兩成頭款購屋,也就是500萬的大安區20坪公寓可以100萬購得。但是以今天一個家庭的3C用品的數量觀之,一家三口3支手機,3年換3支。一台mac book,兩台pad加上過去購買LCD電視兩台約30萬。三年消費在2003年時即可湊得頭款的3成。若是以購買力平價回溯,當時的投資金額等於現在的大安區公寓頭款三成,就是約2000萬的兩成的三成等於120萬,這是一個有趣的資金排擠。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工業投資趨緩,像英業達葉董汲汲於地產,並非個案。
PS有人做過一個心理實驗,西方受測者聽到賈伯斯腦波呈現的反應與聽到耶穌的波形是一樣,這是個不可考的軼事。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