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看壞?請大大們都發表一下研究心得吧!
心得總結:買房是種緣份,財團動向要注意
小弟南部長大,八年前於上波谷底,為了成家娶妻育子,買了松山一戶國宅(1100多戶,約18萬/坪),抽籤當天前面400多人棄權,國宅處賣了一年才賣完,4年前甲鄰居賣到35萬,興高睬烈的說他賣到當時最高價,半年後站上42萬時我開玩笑問乙鄰居要不要賣?他竟回答要到50以上才賣,當時我心想:天方夜譚,如有個人瘋了,出45萬一坪,我就賣!
結果,一年後,沒看到45萬就已經跳到50萬了,現在更上看60,而我們都還住在這。未來房價如下跌,我們是低進價一手自住屋主,換屋時賣掉再買,仍有差價可賺。而如果上漲,可能會追的很苦,更不敢賣。看看台灣房價從每坪幾千到幾拾萬的線型圖就知道。
各位以為我多有眼光,其實沒有,股票也仍套了不少,各位以為我多有錢,其實沒有,我的千百位鄰居也沒有,我們只是在巧合中貸款幾百萬買了這個房子。我公司的主管,是某上市公司列名董監事,薪水是我的倍數,他太太是教師退休,但他抱怨說買來買去,都只買的起新北市。目睹這些,我只能說買房是種緣份。
前年才想用台北半價去買東京的房子,結果發生了複合災難,現在給我錢我都不會想去。想買公寓的想法也因耐震度較差而作罷。
之後才知道連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也被質變了,先是94年廢除國宅政策,各都市應聲飆漲,不想做出租國宅就學王莽那樣改名成社會住宅,故意找挨罵,林口(鳥不蛋)的平價住宅(300多戶,約30萬/坪),簡直帶頭在蓋稀有平價豪宅,明打暗炒選票通撈。
而現在買這社區的都是些醫生、律師、建商老闆、集團總經理特助、財團第三代...等等。
有些財團,我真的是有點感冒,台北市以外,他們拼命污染,被污染的地主怕賣不出去都不敢承認,政府要協助也沒有施力點,財團更肆無忌憚。搞到我要買個豪宅農舍都很難找到淨土,台北市又被圍地競標,土地成本高居不下,為何不限制土地開發的一定比例要恢復建國宅?平地幅員狹小,台灣的泡沫化恐怕無法像日本那樣打個對折,加上建材運輸物價上漲等因素使泡沫化可能只是個高原期,財團有恃無恐,可憐的台北人,生活都因此而被影響,大家被強制去符合他們未來的規劃,限制人數、限制財富、限制空間...一切都很有秩序....願上帝寬恕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
jiun66 wrote:
看好?看壞?請大大們...(恕刪)
你說的是松乙
你早講清楚就不會被別人砲
我來幫你講
松乙的買賣不是不公義的制度
是弊案之後適逢SARS以致滯銷而收回重賣
樓主似乎也沒有賣掉
所以沒有轉售暴利的問題
樓主已經很幸福囉
沒必要再賣乖啦


以前也常聽某律師說:「不會買國宅」,....但近年越來越多律師買國宅了,大概是近年災禍頻仍,國宅管理條例中其實有許多"終身保障"的條款,君不見"終身保障"的保險都停賣了,難怪國宅也要停辦,賠本的生意沒人做,只有對抗共產主義的那個年代的老立委才會訂出政府需負責住宅維護的條例,美好年代好像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