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大膽買吧!


vutuv wrote:
謝謝您的指教,只不過我還是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您說的三大房市的推手的主因前兩個鮭魚返鄉,及遺贈稅,個人認為已經快兩年了,

要返的早就返了,要贈的也早就贈了.現在此種動能已不那麼大.

至於金融商品過少雖是原因之一,但目前房價與租金的比例相差太懸殊,

對一般市井小民為了要將過多的錢找出口,選擇投資報酬率只有2%或不到的房屋,

其實不是個最好的選擇.


過去十多年台灣流出逾十兆資金
這兩年平均一年大概回來八千多億
況且這十兆不曉的賺了多少
其中包含投資國外的商品
台幣的持續升值
以及遺贈稅的調降
使得本來要在海外轉移給下一代的資金
現在可以緩慢的(因為會查稅)匯回台灣直接轉移
早就返了嗎
就我們的觀察及研究
這應該只是開頭到中段的位置
鮭魚返鄉的速度隨著ECFA完成
以及未來幾個細節的逐步簽定
返鄉跟投資會持續的上升
動能應該還未到末段
至於過多的錢
終究要找出路
以M1B跟M2年增率來看
雖然持續的接近
距離死亡交叉仍有一段距離
代表資金仍舊活絡
不願意回到定存商品
房地產不是最好的選擇
但卻是其中一樣選擇






已開發國家的服務業發不發達?像美國,歐洲其實都很發達,

可是發達為什麼失業率還這麼高?

美國,歐洲有沒有研發?當然有,且很多很強,但為什麼失業率還這麼高?

白領階級一昧的認為將生產移到較低的國家,而間接造成高失業率,

這是導致經濟及內需的動能降低很關鍵的主因.


國際貿易的條件
導致產業如此變化
如果製造業留下來會比較好
我想那些先進國家也不至於讓它們到全球去投資
全部都留在國內就好
但事實不然
失業率高有她們的結構性問題跟社會福利問題
台灣已經開始走到高階人力短缺
但低階人力過剩的問題
不過還沒到達社會福利好到
寧願失業也不願意找工作
難道鴻海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回台製造
就真的會比較好
會不會因為成本大增競爭力降低而倒閉呢
人力密集的產業台灣拼不過大陸東南亞國家的
回來研發可以
製造恐怕是雙輸




ECFA會增加台商回流,外資投資嗎?至少截至目前為止沒聽到像鴻海等大廠回來.

日本是因為日幣升值,逼得產業外移.來台灣的規模我想也不會太大,

要賺大陸的錢為何不直接去大陸設廠?

大陸的人才多地又大,要在海外設廠為何不去大陸要來台灣?

VW?本來聽說9月要來,但後來有來嗎?


ECFA才剛完成
她只是個架構
只有早收清單完成
其他細節仍未敲定
很多都是要慢慢談慢慢簽的
這是起步
不是結束
日本來台合資設廠甚至來台掛TDR
主要是因為大陸的反日
以及技術外流問題
現在台灣製造回銷大陸免稅
剛好藉由台灣的民族優勢
打進大陸
至於VW
裕隆三義廠
明年開始要幫她們代工生產囉


現在房市是不是上升趨勢?是.

但動能為何? ECFA嗎? 目前還看不出來,桃園航空城還不知道有沒有普.

鮭魚and 遺贈稅,動能已不明顯.

現在支撐的動能會不會是以建商為首的投資,投機客,不斷作多,影響人心所造成的支撐點?

一堆財經名嘴在電視上講ECFA提材,陸資提材,又有哪個是真正可發揮正面影響的因素?


目前房市仍處於上升階段
主要的動能之前已述明
而且效益還在擴大中
建商投機客絕對是重點所在
之前提過
很多商品的成交量
甚至期貨商品
有六到七成是投機客
三到四成才是需求
這樣商品有量才不會是一灘死水
當然等到她們退場
就會沿路價跌量縮毫無人氣啦
至於陸資
我們只發現台商返鄉大買
但陸資還不明顯
以後會不會進來
就看法令會不會鬆綁了




另外,努力是一回事,但誰說努力的人就不能喊房價不合理?

做多房市的人都可以喊多好多好了,辛苦努力賺錢的人卻不能在網路上講房價太貴?

嫌房價貴的人誰能說他不努力?

因投資客,仲建商撐起來的房價的不合理或泡沫, 這樣有比較"實際"嗎?





當然喊貴是合理的
我並沒有反對
我只是希望激起大家努力向上的衝勁
這個會更實際
這就好像今年初跟年中
一堆人說佳必琪跟科風
業績多差又多差但卻一路飆高
網路上一堆人喊空
結果佳必琪被軋到股東會強制回補
科風被軋到100多元斷頭出場一樣
房地產是需求也是投資
所以也會有高低
貿然的在還沒有看到技術面轉空之前
一直喊空
這是危險的投資觀念
大家都知道掉下來的刀子不能接



其實大大的這些問題是大多數人心中的疑惑
大大既然有能力發現問題
應該更有能力去尋找你要的答案
自己找出來的答案印象會更深刻的

rojar wrote:
台北房價崩盤時,就是...(恕刪)


真man~~ 40K要免費加班

本來就該推掉 工作總時數弄到時薪比站小7還廉價 也難怪喊買不起

時間就是金錢 能工作就是短短20年

善用最少的時間 穫得最大報酬

加免錢班 就是把時間和金錢送給老板炒房 讓自己當永世奴工

沒訂單時 無薪假 減薪 裁員 老闆就樣樣來

別急著買房 存錢去創業 利用責任制 包下別人時間 日夜替你賺才快~~~



看shean大的回文真是令人讚賞
我認為討論區上的發言,大家都可以陳述多空看法
但不要一昧的只是說我看多,因為資金氾濫:或是我看空,因為漲多必崩盤

如果大家都能像shean大這樣把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吝發表,一項項的剖析
這樣比看什麼住X..X周刊還有用
不過說實在的,要像shean大對產業界如此廣泛的了解,的確很不容易

感謝分析


taipei08 wrote:
看shean大的回文真是令人讚賞

我認為討論區上的發言,大家都可以陳述多空看法

但不要一昧的只是說我看多,因為資金氾濫:或是我看空,因為漲多必崩盤



如果大家都能像shean大這樣把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吝發表,一項項的剖析

這樣比看什麼住X..X周刊還有用

不過說實在的,要像shean大對產業界如此廣泛的了解,的確很不容易



感謝分析



謝謝大大您得抬舉
打文章真的好花時間
不然我還蠻想分享我的想法跟經驗


shean9019 wrote:








謝謝...(恕刪)



真的寫的很棒

在mob的文章裡算是有水準的文章

看了很多嘴炮文

很高興可以吸收到一篇好文章

也希望你能多多分享囉
買房是人生大事,要考慮的因素太多,樓主開的主題不禁要讓人捏把冷汗。
猶記在第一波泡沫之後,房地產就沒有再回漲過,且逐年緩跌(別問我是什麼時候,我那時候年記很小 ...
一直要到最近十年,才看到房地產往上漲的趨勢,
把房地產說成永遠只會往上漲的神話,不很可靠。

凡事要實在,有需要自然要買來用。
除非手中現金大把不知道怎麼用,只想買房子賺錢,放著空著等(或許)升值,
否則,還是不能因為一時的效應(何況這效應可能只維持不到一周的時間)
就放膽去衝。再三考量手中的資源及需求,做好風險評估才是王道呀。
共十兆流出,是包括公司投資,以及個人財產避稅規劃.
之前政府統計屬於個人避稅規劃的"共"約1兆~1兆5會回來置產.
這兩年流入了大約這個數.所以才說該回來的已經回來的差不多了.
或許沒全流入,但也再多不到哪了
這是遺贈稅調降,所產生的個人投資於房地產的果.

至於鮭魚返鄉, 您說的ECFA的效應,今年十月份為止的返鄉總投資也不過才386億,
遠遠低於民間投資的總數;台商返鄉投資的金額這麼少,加上外資來的又幾乎在亞洲敬陪末座,
目前說此效應會成為房市成長的動能恐怕是安慰自己.

M1B, M2??此數據是用來觀察資金與股市的關係.
不過連專家都說拿此數據來操作不見得準,
您確定用來拿來評判房市有用嗎?

我說投資房市不是最好的選擇,您說房市是其一選擇.
這..好像說了等於沒說?
除非這些錢是在炒房而不是在投資,媒體一窩蜂的鼓吹房價會有多高,
投機客炒動人心,造成炒房為全民運動,這樣才吸引大家的錢流到房市,(但不健康)
現在房子投資報酬率這麼低,鼓吹人家"大膽買入",萬一人家貸了2~30年的款結果套牢,
這樣真的好嗎?

歐美的高失業率正好是您所說的發展服務業,及將生產外移是"後果".
您說台商留下來成本過高,會雙輸.
那麼宏達電呢? 聯發科呢?這些公司有外移到大陸嗎?
鴻海廣達有比宏達差嗎?
會不會就因為沒將生產移到大陸所以才逼得自己作升級也造就了高競爭力?
發展服務業,但這些大廠商不回來,可挽回台灣的失業率及人民所得嗎?
為什麼台灣的人民所得十年停滯不前?失業率從3%掉到5~6%?

日本來台的主因是日幣升值,這嘉惠台灣一些廠商.
但不會就因此而能吃到大陸的市場.效用動能有限.

台灣房市目前是在上升趨勢,但不見得是外來的推力.
比較像是local的資金在推升, 您也說如一些投機客.
但越是有投機客,一旦退潮,就越可能造成破沫破掉,抓最後一隻老鼠.
您確定叫人大膽買是對的嗎?

買房子跟買股票,期貨不一樣.
現在的上升波段,不代表會比將來泡沫破掉後的價值還高.
很有可能現在的上升階段是比將來破掉後還低,
一般民眾有可能現在買房子,趁高點到達以前趕快賣掉嗎?
投機客做得到,一般民眾做不到.
那有沒有可能,現在喊空,要比現在喊多的,相對於泡沫發生後更實際,更符合大眾利益呢?

PS:前面怎麼有些不懂的人在拍手?

vutuv wrote:
共十兆流出,是包括公...(恕刪)


對不起,typo
現在的上升波段,不代表會比將來泡沫破掉後的價值還.
很有可能現在的上升階段是比將來破掉後還,
坦白說
我很擔心目前的房價走勢
我並不希望房價崩盤
但是以目前情勢
推案多是豪宅
熱賣多是外圍
代表市場已不是普羅大眾所能負擔的
豪宅能撐多久
再加上外圍快速的漲價
這結果我無法想像
再加上最近
不管是知名人士投入房市大量致富的新聞
或是身邊所有人圍繞著房地產的話題
這個氣氛相當詭異
媒體的推波助瀾
或許代表實際買氣的不振
超豪級的豪宅
代表的是市場希望由超豪級的客戶或投資客來支撐
不管是法拍市場的高價脫標
或是豪宅的高價創新高
看在我的眼裡
我擔心,這是燦爛前的最後一絲煙火
我唯一的寄望是,股匯市的資金熱潮支撐景氣的表象
但是如果股匯市也跟著不振,或是說
房市成為股匯市的先行指標
那後面的浪潮會是退得如何的快
全世界的勞動者,是否已準備好這一波資金大浪潮
退潮時所代表來的無際空虛
這結果,我相當擔憂,相當害怕


再多的言語包裝 掩飾不了個人的私利

vutuv wrote:
共十兆流出,是包括公司投資,以及個人財產避稅規劃.

之前政府統計屬於個人避稅規劃的"共"約1兆~1兆5會回來置產.

這兩年流入了大約這個數.所以才說該回來的已經回來的差不多了.

或許沒全流入,但也再多不到哪了

這是遺贈稅調降,所產生的個人投資於房地產的果.


這兩年
購置房地產很多都是投資開花結果衣錦返鄉的
例如味全的魏家
甚至以前不曾聽聞在台灣置產的林百里
郭台銘
這些似乎才是最大咖的
而這些都是多年前出去海外投資的
現在因公司大賺
股價漲幅不小
身價都很高
另外1兆到1.5兆是各很可怕的數字
一間一億可以買到一萬多間
台北市的豪宅一政府標準
似乎還不到一萬間
不過對不起我沒有看到這個統計數字
無法做出嚴謹的分析
但我們看到的是持續匯回台灣的趨勢似乎不變
但並不會一兩年就全部匯回(國稅局的查稅真的蠻麻煩的)
遺贈稅調降的確是房地產大漲這個果的其中一項因素







至於鮭魚返鄉, 您說的ECFA的效應,今年十月份為止的返鄉總投資也不過才386億,

遠遠低於民間投資的總數;台商返鄉投資的金額這麼少,加上外資來的又幾乎在亞洲敬陪末座,

目前說此效應會成為房市成長的動能恐怕是安慰自己.

ECFA只是一個架構
實質的內容卻是分階段一直在談
他是一個開始並不是結束
386只是早收清單效益跟ECFA的初期效益
隨著金融MOU以及未來各個細項的簽訂
效益會逐步擴大
當然這當中可能會衝擊到一些較弱勢的產業






M1B, M2??此數據是用來觀察資金與股市的關係.

不過連專家都說拿此數據來操作不見得準,

您確定用來拿來評判房市有用嗎?

用這個數據
是要拿來看台灣資金充沛的程度
以及流向
我有提及定存
流出的資金不願意再回到定存
他終究會找到停泊的出口



我說投資房市不是最好的選擇,您說房市是其一選擇.

這..好像說了等於沒說?

除非這些錢是在炒房而不是在投資,媒體一窩蜂的鼓吹房價會有多高,

投機客炒動人心,造成炒房為全民運動,這樣才吸引大家的錢流到房市,(但不健康)

現在房子投資報酬率這麼低,鼓吹人家"大膽買入",萬一人家貸了2~30年的款結果套牢,

這樣真的好嗎?


我贊同您說的
投資房市不是最好的選項
但我只提出我自己的看法是
他真的是其中一個選項
但重點是
我並沒有鼓吹人家此時買進
我只是在分享這波大漲背後幾各重要的因素
不是如大家所想的如此簡單而已


歐美的高失業率正好是您所說的發展服務業,及將生產外移是"後果".

您說台商留下來成本過高,會雙輸.

那麼宏達電呢? 聯發科呢?這些公司有外移到大陸嗎?

鴻海廣達有比宏達差嗎?

會不會就因為沒將生產移到大陸所以才逼得自己作升級也造就了高競爭力?

發展服務業,但這些大廠商不回來,可挽回台灣的失業率及人民所得嗎?

為什麼台灣的人民所得十年停滯不前?失業率從3%掉到5~6%?

我是說若人力密集的製造業
留在台灣
雙輸的機會很高
那些公司也是衡量過
能留在台灣當然留
宏達電的毛利有30%
聯發科50%
鴻海4%
廣達5%
我不認為她們兩家比較差
只是屬性不同
重研發的公司
留在台灣的確是比去大陸發展的好
大廠要回來很歡迎
甚至是外資
只是我門要的是研發服務附加價值高的產業
而不是這些人力密集的產業
一個工作年薪百萬
但很多都還找不到人
卻要一個工作月薪一萬的廠商回來(大陸技術員薪資)
應該沒必要吧
失業率的部分又扯更遠了
我只能說
政府有正視台灣越來越嚴重的結構性失業
跟中年失業的問題
但要解決談何容易
更何況是短時間內就要看到成效









日本來台的主因是日幣升值,這嘉惠台灣一些廠商.

但不會就因此而能吃到大陸的市場.效用動能有限.

日圓升值
嘉惠台灣的單純只是轉單的效益
這些毛利低技術門檻低
低階的零組件跟代工組裝
看台幣升值影響最大的行業你就知道
都是那些保三保四的

他最大的因素還是因為看準了簽訂ECFA後
台灣輸往大陸的稅率大幅下降
加上中國人民的反日(有些地方甚至到了仇日)
台灣有民族優勢
另外高階技術的外流
是她們很再意的一環
所以她們選擇跟台灣技術合作設立公司




台灣房市目前是在上升趨勢,但不見得是外來的推力.

比較像是local的資金在推升, 您也說如一些投機客.

但越是有投機客,一旦退潮,就越可能造成破沫破掉,抓最後一隻老鼠.

您確定叫人大膽買是對的嗎?

目前看空的人大多以"國內"的角度來看資產價格
而且比較的又都是頂級客層才會看的房子
不可否認隨時都有可能見高點下來
但高點見仁見智
我沒有叫人家大膽買進
我只是分析這波上漲背後的原因
也分享投資的觀念
並不涉及高低點的評論
另外我也要用兩個角度來跟大家討論房市
1個是我們真正要自住的
2.是那些單價超過50萬的房子

其實這兩個對依班人來說
衝突不會很大
自住的
新北市第一圈的舊式三房兩廳公寓---找到總價600萬的不難--這個是需求
台北市公寓或新北市第一圈心大樓衣樣三房兩廳----1500萬--這個是要求
精華地段的大樓--動輒兩三千萬以上---這是奢求

若我們談的是需求
六百萬自備200貸款400月繳21000
這應該大家就不會哀哀叫了吧
若沒有兩百萬自備款想買房子那說不說過去吧

但若是要求就各憑本事了
但並非買不起

但若是在討論那些高價房地產
那我就要說
台灣國際化了
有錢人,買房的人用的是國際格局再看台灣
台積電已經有70%被外資扛走了
忠孝東路店面人家出價一坪一千萬了
我們卻用在地的眼光在看那些高價房地產
我不希望台灣的資產
被人家用她們認為很便宜的價格被買走
或許有人會說她們現在買就是最高點
黎智英劉媽媽要套在高點了
不過這個還是見仁見智
我還是認為用技術面來看比較好
在房價還沒連續幾各月下跌前
趨勢還是向上

至於最後一隻老鼠
我只能說要投資就要做好風險控管
不然不要輕易嘗試
政府也開始控管風險了








買房子跟買股票,期貨不一樣.

現在的上升波段,不代表會比將來泡沫破掉後的價值還高.

很有可能現在的上升階段是比將來破掉後還低,

一般民眾有可能現在買房子,趁高點到達以前趕快賣掉嗎?

投機客做得到,一般民眾做不到.

那有沒有可能,現在喊空,要比現在喊多的,相對於泡沫發生後更實際,更符合大眾利益呢?


既然房地產也是有循環
想買而買不起的就用租的吧
等待下來的時候買進

下跌時的恐懼會遠比上漲時還可怕
因為連工作生活都會有問題 
符合大眾利益
我個人認為不是喊多跟喊空
而是分析原因
然後教育大家應有的想法跟概念
我的職業雖是CSIA但我也是合格的CFP
我有義務
也有想回饋社會的想法
而我能做的
就是把正確的觀念分享給大家
但沒辦法做高低點的判斷


先進國家中
自有房產的比例約6-7成
台灣卻高達九成
因為有土斯有財
房地產只會漲不會跌(上漲時的想法)
這都無可厚非
但我想強調
若以理財規劃的角度來看
似乎用租屋的方式來維持生活品質
以及用其他投資方式來儲蓄未來所需的開銷
也是不錯的






PS:前面怎麼有些不懂的人在拍手?

我想應該只是她們又多了解到一些她們想知道的情況

而不是有人在喊進房地產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