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路人 wrote:那是因為台北捷運新路...(恕刪) 怎麼說「淡水──新店」『不是』原始的規劃(本文指民國76年捷運動工時的依據)呢?首先先來一個基本的觀念捷運是按照顏色來行駛的原始規劃:紅線:「淡水──象山」「新北投──象山」橘線:「迴龍──南勢角」「蘆洲──南勢角」綠線:「松山──新店」(後來 「北投──新北投」 因為噪音問題 獨立成為支線)〈前面板友有提到〉(「七張──小碧潭」 則是因為"特殊原因"而增設)「南勢角──古亭」原先就是橘色「新店──西門」 原先就是綠色 〈小南門問題前面板友也有提到〉這些 路人應該沒有疑問吧所以只要能證明「淡水──中正紀念堂」原先就是紅色就能得到「淡水──新店」『不是』原始的規劃 的結論從以下三點證明 (1)台北捷運 民國82年 年刊(圖片來源:PTT版wutonyuugi大大)早在民國82年捷運尚未營運前 台北捷運 就已經設計好票價圖了在這張圖上 可以明顯的看出淡水線的 「淡水──中正紀念堂」 是紅色新店線的 「新店──中正紀念堂」 和 「中正紀念堂──西門」 是綠色中和線的 「南勢角──古亭」 是橘色隨著時間推移民國89年 「龍山寺──市政府」延伸路線為「新埔──昆陽」官方路網圖變成了這樣(圖片來源:http://img.4travel.jp/img/tcs/t/pict/lrg/13/89/03/lrg_13890350 .jpg)這張圖 的路線顏色都是按照"原始規劃"上色的但是這樣的路網圖有個缺點就是容易誤解如果不看右上角的圖例可能會誤以為 營運模式 為「淡水──中正紀念堂」「新店──西門」「南勢角──古亭」可是實際上 當時的營運模式 明明是「西門──中正紀念堂」「新店──淡水」「南勢角──北投」所以為了避免造成乘客的混亂路線圖就改成了這樣而後來台北捷運 可能 擔心有人 誤以為「淡水──新店」「北投──南勢角」是原始的規劃所以在之後的路網圖把淡水線改回了原始的顏色──紅色這大概就是路人為什麼會說“原本「淡水──新店」純綠色,「北投──南勢角」純橘色,不知道何時起,把重疊部分畫上紅色”因為路人以為是最早的路網圖(2)站內的橫樑 (或其他用來標示站名的裝置)(以上圖片取自維基百科)「淡水──中正紀念堂」各站都可以輕易的看到 用『紅底白字』標示的站名這就是「淡水──中正紀念堂」原先就是紅色的證明十幾年來都沒有變過最後附上鐵證(圖片來源:http://homepage1.nifty.com/sabakiyo/docu01711.JPG)士林站剛啟用的照片注意『紅底白字』的士林(3)軌道配置(圖片來源:Howard61313)從這張圖可以看出紅線與綠線的軌道 綠線與橘線的軌道是沒有相交的所以以往「淡水──新店」路線及「北投──南勢角」路線從古亭往中正紀念堂 行駛都必須經過"橫渡軌"(紫色圈圈的地方)才能進入淡水線軌道這就是為何 每次搭乘經過這個路段時都會感到很劇烈的晃動需要經過"橫渡軌"換軌行駛也說明了「淡水──新店」『不是』原始的規劃以上三點提供給你下次請查明後再來 謝謝
gishileh wrote:早期的路線規劃本來就沒有小碧潭小碧潭的路徑是新店機廠用來回送列車的軌道但就是附近居民要求增建捷運站才出現這樣的龐然大物然而小碧潭營運導致新店線班距受到影響以後也可能如此.(恕刪) 亞東醫院過去那邊也有 機廠會不會也比照?
沒有必要,淡水新店線15年來都是穩定營運的路線,沒有改變的必要也沒有討論他是否需要分流的必要信義線沒有一定要直通淡水的必要,更沒有討論該不該的必要新店線沒有一定要接淡水線的必要,更沒有討論該不該的必要沒有必要所以也沒討論的必要
不論是那個站,個人對於六分鐘一班車很夠的說法完全斥之以鼻六分鐘間距有的公車都已經不知道來幾班了營運大眾運輸系統以省電作為主要考量更是荒謬大眾運輸系統就是要盡可能做到方便快速舒適來誘使多數民眾願意捨棄汽機車這類私人交通工具改搭大眾運輸系統,這才叫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