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小帝寶玩真的 郝:會高規格高品質綠建築


chou1223 wrote:
其實正確的作法, 應該是適當的利用政府最厲害的武器"交通建設"來處理.

只要先找個捷運差一站兩站還很荒涼的地方, 先規劃好要蓋社會宅的地方, 然後在大筆一揮, 將捷運多延伸一站.

馬上地價漲兩番, 建設的成本就通通回來了.

又帶動地方繁榮, 多好啊! 何必找現成已經很貴的地方來蓋社會宅, 腦袋壞掉.

當地是因為有社會宅才會有捷運通過,是沾了社會宅的光, 也就不會反對了.
...(恕刪)

政府是一向這樣做的啊,信義區、三重重劃區、新莊副都市....都是如此
只不過.....好處一樣給了財團和建商

當然也有失敗的大例子,中南部蓋在偏僻地區的高鐵站,算是土地開發炒作失敗的例子!
不過好在他土地開發炒作失敗,不然中南部的市區資源很多都會轉移到高鐵站
wildrun wrote:
所以你是說不要公共建...(恕刪)

我的文章是回應"chou1223"的文章...
你這樣回有點斷章取義...
文章也是有前因後果的...

故宮是國際級的博物館,
不光是附近居民,全台灣乃至於世界都很多人特別去看展覽...
至於大安森林公園...
我就不曉得有沒有"住郊區的人"還要特別跑去"市區的公園"去玩...?
城市裡的公園本來就是為了城市裡的人...
郊區的綠地難道還會比市區少?
今天判斷問題的觀念很簡單,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

市區最精華地段,如何利用才是最佳利用?
蓋兩千戶住宅~會是最好的首選嗎?

前幾天稍微花時間一想
我自認以下的利用~要比蓋住宅更好,更能體現社會公義



以巴比倫通天塔的概念~花博未來館的設計風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50I3NL9BaD0

創造一座全球獨一無二,兼具綠化造景與空間居住的立體式公園

讓社服單位,孤苦獨居老人與孤兒一起入住,互相陪伴
讓小眾藝術團體與藝術家進駐,成為一座空中藝術村

以美麗創新的環境與人文~成為象徵台北的國際地標
吸引台北市民與外國觀客前來

大台北的住宅問題,不是數量問題而是房價問題
現有的成屋不用政策引導消化,反而再用蓋新房來救火

這叫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現在很多連網上酸民都知道的抑制房價方案 不是不能做 不動產業 建設公司 跟大地主 會同意嗎 (很不幸 政府被這些人把持住)

所謂的社區住宅 政府主導 不受利益團體控制 給需要的居民 有什麼不對?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jiun67 wrote:
台北市政府打算在仁愛...(恕刪)


支持!!

起碼這是新的牛肉

不像台北捷運延伸到基隆 每次都提都被玩 玩到快爛了還是每次都有人提!!


這種工程類的 有油水 當然有可能蓋的起來

只要換地相關人員有吃到油水 地就可以換

蓋房子的人有吃到油水 那就蓋的起來

wildrun wrote:
台北市高房價的問題並不是在一般人租不起房子的問題, 而是買不起
政府不敢打房, 就想出這種政策來掩人耳目
...(恕刪)



我只能說

會因為這樣子就被騙的人

那真的是活該去死....................





Dr Evil wrote:
市區最精華地段,如何利用才是最佳利用?
蓋兩千戶住宅~會是最好的首選嗎?



創造一座全球獨一無二,兼具綠化造景與空間居住的立體式公園

...(恕刪)



最好這立體公園裡面再藏一座超大型的變電所,那就更完美了
瞬幻夢影 http://blog.yam.com/hahasue
空總旁邊有仁愛路的林蔭到大安森林公園不到2公里還蓋什麼公園啊?
地上蓋社會住宅地下多蓋一點停車場是最正確的.

還有地盡其利也要看這個利是利在建商還是民眾.
選前狂拋政策利多,
顯然就是一脈相承,看了偉大的633政策學來的
喊的震天價響又怎樣
選後隨便找個理由,掉些眼淚,就說不是不做,是客觀環境害的
多容易


這些都是屁,
不是承諾
只是預測,而且還是不負責的預測
真是一脈相承的市長
附近有一座大安森林公園就夠了?
大安區的人均綠地面積,我記得是名列在後

蓋複合式利用立體公園,造福範圍會比兩千戶住宅少?
大安森林公園,可不是只有住大安區的才能享用,

像我這種收入四萬出頭,住在北市邊區屋齡四十二年老公寓裡的低收入戶
就常常去呼吸有錢人的空氣

http://nknush.kh.edu.tw/~h92222/web/02.htm

北高兩市的公園綠地水準

根據台北市政府統計,台灣七大都市中,每人平均享有的公園綠地面積只有2到5平方公尺,不超出一張雙人床的大小;相較國外大城每人20至40平方公尺的公園綠地,還有很多努力空間。

其他國際名城的公園綠地概況

世界名城的公園綠地以人均公園綠地(㎡/人)來看,巴黎已經發展至12.2㎡/人、溫哥華23.9㎡/人,首爾13.0㎡/人。日據時代全力經營台灣時期曾經擬定的都市計畫中規劃的公園綠地比例訂定為8.0㎡/人。

根據臺北市市政府主計處94年4月6日統計週報303號內指出93年底的台北市4.95㎡/人,高雄市為4.38㎡/人,這些名城的數值都比北高兩市高出2倍以上,有的甚至超過5倍。

接著~是某候選人說帖中的資料

台北市綠地建設,依現有都市計畫及其他之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及河濱公園等,計1,036處,總面積約1,976公頃。至2010年7月底,台北市已開闢完成817處,1351.57公頃,分別為公園544座、綠地200座、兒童遊樂場10座、廣場35座及河濱公園28座。公園綠地覆蓋率為4.97%,平均每一市民享有公園綠地面積為5.19平方公尺。

台北市的公園綠地多嗎?即使依計畫全部開闢,也只有1,976公頃,公園綠地覆蓋率只有7.27%,這樣足夠嗎?更值得思考的是,台北市的河濱公園就佔地485.74公頃,約為公園綠地面積的36%;如果僅以市區內公園面積核算,平均每一市民享有公園綠地面積僅為2.98平方公尺。

亞洲的新加坡,面積710平方公里,現有公園綠地為7890公頃;換言之,公園綠地覆蓋率11.11%,但該國政府計畫在2020年前,再增加900公頃的公園,讓每位市民可享公園面積達8平方公尺。

依照台北市的都市計劃,即使開闢現有的公園綠地,公園綠地覆蓋率也只有7.27%,不如亞洲的新加坡、東京等,更與歐洲城市(德國柏林14.3%、愛爾蘭都柏林16.4%、匈牙利布達佩斯21.3%、波蘭華沙22.3%)相去甚遠。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