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台灣,漸漸在香港化

KATOOD wrote:
舉例一:開店開20年...(恕刪)


什麼職業都是平等的, 開車叫不爭氣?!

那出國留學歸國, 在外面連個業務助理都做不好, 然後跑到老爸的公司當業務主管叫做爭氣?!!
留美學生竟然敢說美國客戶英文說太快聽不太懂?? 人家沒出過國的業務助理都聽的懂你聽不懂??? 沒辦法人家是老闆的女兒, 她聽不懂英文是老美客戶的錯!!!! 公司的人也只能私下議論, 被她媽知道, 二話不說就要人家離職....這不是個爭氣的時代, 是靠老爸老媽的時代!!


KATOOD wrote:
開店開20年的人會禁不起虧這70萬?錢都沒存?花到哪去了?


生意不好做,店收起來先休息或是再找個地方開的人也滿多的阿!
做生意就是要賺錢,我以前老闆最好的時候一次有4~5家店,到去年收到剩一家!
之前找他聊天,他也是說最近太差了,錢先存起來,等狀況ok要開再慢慢找地方!



道德在愛情裡就像汽球一樣,一戳就破。
btjeff wrote:
...自有率八成...(恕刪)

依據張教授說法,
房屋自有率指的是房子被自有的比率,
例如,3戶人家 vs. 3棟房子
即使3棟房子都由某一家人登記自用,而剩下兩戶沒房子,那房屋自有率是仍然是100%
(3棟自用房 vs. 三戶人家)
但事實上有兩戶人家(這例子中是66%)需要購屋....
而大家都知道有兩間房子的人不少...
所以事實上需要購屋的人不止13%...(目前自有率約87%)
chyou wrote:
依據張教授說法,
房屋自有率指的是房子被自有的比率,
例如,3戶人家 vs. 3棟房子
即使3棟房子都由某一家人登記自用,而剩下兩戶沒房子,那房屋自有率是仍然是100%
(3棟自用房 vs. 三戶人家)
但事實上有兩戶人家(這例子中是66%)需要購屋....
而大家都知道有兩間房子的人不少...
所以事實上需要購屋的人不止13%...(目前自有率約87%)......(恕刪)


同意!!!

這是指大台北地區,出了大台北,其實還基隆,桃園可以選!有一坪10萬多一點的房子,但要用時間換取低房價!

張教授的例子中剩下的兩戶也沒那麼蹧,問題是他們非買三棟房子裡面的一棟不可! 這才是推升大台北房價過高的原因.....
KATOOD wrote:
有人會怨這兩年經濟不...(恕刪)

說別人不爭氣
自己卻不敢說自己如何爭氣
這不是只會打嘴砲就是根本沒過現實的生活
樓上的大大 這個版很多這樣的人
只要跟他看法相左他就立刻給你畫圈圈
什麼M型哪邊拉 沒有不景氣只有不努力拉~~
真要他提出什麼證據 就怕又是另一個閃亮的郭!!


台灣的房市,現時應不至於香港化,但是一小部份的人心,觀諸整個討論串,確實有香港化的傾向,

憂國憂民者眾,但卻毫不在意,留連忘返在這個以勸敗為宗旨的網站,是不是對自我現況的改善真有實益?


------------------------------------------------------------------------------------------------------------------------


先獨善其身,再兼顧社會(2009-08-31 09:45:10)

施永青


我曾多次在本欄提醒讀者,與其整日怨天尤人,不如按社會現有的條件,憑一己的努力,先自行改善自己的生活。

我鼓勵讀者這樣做,並非因為我支持建制,企圖減少社會上的反對聲音。我其實一樣對現有的制度存在著諸多不滿;一有機會,我亦不會吝嗇我的反對意見。

我只是覺得,現時社會上有些人的想法,有點不切實際。他們誤以為,非要透過社會改革,才足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現實卻是,要改變社會,遠比要改變個人的生活難得多。如果你投入社會改革工作的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大眾,那倒沒有所謂;因為在「我為人人」的過程中,你已經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但如果打從一開始,你參與社會改革的目的,就是為了一己的生活改善,那透過改革社會,試圖改善自己的生活,則絕不是一條容易的途徑,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我年輕的時候,也參加過烏托邦式的社會改革工程。我很清楚,參與這類活動是要付出代價的。除非你有心理準備,打算犧牲小我,去完成大我,否則都不宜輕率作這方面的嘗試。

在現實世界裡,要提升自己的學業成績,一定比要改革教育制度來得容易;要為自己找份工作,一定比要降低社會的失業率來得容易;要為自己作好退休安排,一定比要解決整個社會的人口老化問題來得容易。因此,如果你的目的只在於為一己改善生活,那就沒有必要非透過改造社會的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可。

香港近期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關心」社會的人愈來愈多,肯為自己努力的人卻相對減少。但如果我們回想過去香港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到,香港其實並非這樣發展起來的。

香港自二次大戰後的高速發展,靠的並非人人「先天下之憂而憂」,而是靠人人先行「獨善其身」。香港的一般民眾,當年都不敢妄想有能力改變生存的環境,而只是想在環境中生存。因此,大家就只好調節自己去適應環境,結果大部分人的生活卻因而得到改善。

現在,香港人卻反過來,總是覺得自己的不幸乃環境造成,光去提升自己的技能也沒有用。於是舍易取難,企圖透過改革社會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最令人擔心的是:他們要求的社會改革愈來愈深入徹底,大大增加了改革成功的難度。

《開放社會與它的敵人》一書的作者卡爾波普認為,以理想主義的方式去作大規模的社會改革,都對人民造成了重大的傷害。因此,他贊成」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寧願食散餐也好過一下子把社會搞到天翻地覆。

因此,社會上若有太多的人都各有一套社會改革的藍圖,只會造成過多的爭拗,妨礙成員之間的協調,導致個人「獨善其身」的空間更小,對社會發展不一定有好處。
Davidvampire wrote:
台灣的房市,現時應不...(恕刪)


+1, 好文.
Davidvampire wrote:


台灣的房市,現時...(恕刪)


真是好文。

幾十年以來在社會、職場、商場等等所累積的感想,確實有如作者所言一般。

投資環境不佳,雖然有機會會給予建言,但大部分的時間企業主該做的,是認清所處的環境就是如此。如何在這樣不盡如意的大環境中,擬定企業經營策略,由這策略中獲得企業最大的利益、全體員工最大的利益,這是比整天抱怨大環境不佳、政府做得太少來得重要許多。

記得學生時代,忘了為了什麼動怒。當時擔任學生會會長的一位學長,他對我說:你現在是nobody,所以你的憤怒毫無力量。想要自己的憤怒有力量,就得先省下抱怨憤怒的時間與力量,多充實自己、多重視課業表現,讓自己成為somebody。

當時動怒的原因早已忘記,但這席話卻對我後來處世有不少幫助。今日看到【先獨善其身,再兼顧社會】這篇文章,令我頗有同感。


testaho1 wrote:
現在台北市的房價的確...(恕刪)


ECFA真的簽下去後, 是真金還是石頭, 就見真章啦

現在是第二版的"有夢最美, 希望相隨"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