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hitsai wrote:在公開的遊戲規則中總有人操作特別得心應手,總不能因為這樣就給人戴上頭銜要求套上腳燎,一人買一屋以上就算投資???一人買一車以上算不算投資?一人買一隻手機以上算不算投資?房子只是一種商品,不應該被冠與太多其他道德 I agree with you !!!置產 投資 一線之隔有能力的 股票買到當董事 其他人沒權力評斷吧怎麼換個產品就呼天搶地 求爺爺告奶奶的這樣真的很難看!
achitsai wrote:...在公開的遊戲規則中總有人操作特別得心應手,總不能因為這樣就給人戴上頭銜要求套上腳燎,一人買一屋以上就算投資???一人買一車以上算不算投資?一人買一隻手機以上算不算投資?房子只是一種商品,不應該被冠與太多其他道德(恕刪) 要想想, 沒有房子會怎樣?跟沒有車子、手機怎麼會一樣。那政府為何管制稻米與蔬菜價格?
市場規則不用改來改去吧,政府也不會希望房價大跌,這樣會導致金融風暴。只要臺灣房價平均跌三成,那就等著臺灣區域型金融風暴發生吧。要抑制房價,央行本來就有利率可以調整。低利率才是房價的跌不下來的原因,利率低表示現金的價值降低,通澎的壓力增加。十幾年前房價500萬,自備款100萬,房貸400萬,貸款利率超過8%,20年貸款本利一個月約四萬。現在房價如果是1000萬,自備款200萬,貸款利率如果維持在3%以內,貸款本利約4-5萬。假設利率不變,20年繳款下來,總共付出的錢大概只差100多萬。所以為什麼在前年金融風暴下,臺灣房價跌不了多少?因為貸款的成本低很多。兩三年前買房子的人,還因為當初銀行預期當時利率2-3%已經是相對低,當初貸款最低只要I+0.2-0.3%。現在有些兩三年前貸款的人,利率只剩下1%不到。只要利率回升到3-4%,相信我,房價不大跌就不錯了,到時候會很多人繳不出錢。這樣真的比較好嗎??住台北市的,像我就認命一點,找個舊公寓,25-35萬一坪還是找得到。不要想在台北買新大樓50-60萬一坪起挑。說真的就算回到SARS時,新大樓的價格一坪賣你30萬,室內30坪,權狀45坪,我想現在嫌貴的人也不見得想買。還有精華地區國有地蓋國宅,還不是便宜了抽籤抽到的人,或是特定族群,也是不公平。台北市最近的一波類似國宅的,士林官邸旁的『市民住宅』,讓原來的拆遷戶承購。沒記錯一坪17萬,現在轉手開價還不是賣60萬,實際成交也有50多萬。除了肥了原來的拆遷戶,對你我有任何好處嗎??如果可以讓我優先承購,我舉雙手贊成蓋國宅,最好還是大安區還是信義區,100萬起跳的豪宅旁邊,賣我20萬就好。這種對打壓房價沒什麼用的建議就不要再提出來了。真的要討論下去,那就去加入共產黨,打倒資本主義吧。
~WISH~ wrote:要想想的是,沒有房子『住』會怎樣?買不起1億的房子會怎樣?買不起1000萬的房子會怎樣?買不起500萬的房子會怎樣?→ 都不會怎樣。因為可以選擇:買可以承受價位的住宅〈時間換金錢〉,或者租屋。...(恕刪) 很典型的回答==> 吃不起稻米,吃地瓜也不錯?一億、一千萬的房子買不起,這很正常. 大部分的人沒這能力。但是"平均收入"的人買不起"平均屋況"的房子是不是有問題?此外,仲介公司開得比seven-eleven還多是不是有問題?拿人薪水的繳的稅比買賣豪宅的人多是不是有問題?媒體不敢報導房地產壞消息的原因為何?十大民怨算不算問題?台北市人口淨流出每年一萬,原因為何?不過台北市政府開徵豪宅稅與進行都市更新是好的開始,希望未來能導引房價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