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b wrote:
呵呵,我是很理性的在探討電器行和仲介的不同呀..這篇的主題不就是在說這個?
其實如果一筆房屋交易中沒有仲介的存在,管你買賣雙方是澳洲來是奧地利來的,兩邊
鬥法看誰厲害嘛,勢均力敵大不了買賣不成罷了,透過仲介就一定包成?
說到省服務費,那是一件事情.只是小弟在說的是,一筆交易仲介公司可拿6%,但對照起
這角色在交易裡的價值,完全不值這個錢,有時還找了更多氣受,甚至受騙上當, 花了更多
錢.
既然這位大大直接挑明小弟,
那就這麼回覆你吧!
購屋置產的管道有很多種,
消費者不滿房仲的黑暗面大可尋求自售,
服務費6%真的這麼好噱的話,
去年到今年初就不會有很多的同業關門吃自己去了.
還是那句老話,
各行各業的問題都存在著黑暗面,
並非唯獨房仲所有,
另外就是實體買賣的房仲糾紛遠低於建商的預售代銷,
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今天

可包容多種(立場角色)聲音的討論議題,
今天假設條件下,
論壇少了業者參予,
很多事實的真相都只會淪為瞎子摸象.
我先舉個實例,
先就不動產估價.......
之前

就以實務面而言,
不動產經紀人的經驗絕對會告訴你那根本都完全不準,
同棟大樓在預售屋就可能因樓層,棟別(參雜面公園,巷道,嫌惡設施,有無車位)而影響每坪單價.
在日積月累的歲月摧殘下,
每個案件也都屋況不盡相同(有無裝潢,屋主的清潔保養,現況的改建與否)
地方分行單憑一些權狀數字再過濾舊有類似放款價位,
沒有現場實際估價能有個準?
額度高低除了案件的價值性也要貸款人過往的信用以及還款能力相輔佐...
另外地方分行哪怕是現場粗估過,
口頭承諾答應ok沒問題,
結果到節骨眼是.................上頭總行不允諾貸款額度,
這些實際案例層出不窮,
另外大家之前常研討的不動產的定位價值性不夠透明化,
不管利用辜狗大師去搜尋政府或民間公佈的成交價,
其結果我只能講有個六成參考度就算慶幸,(重點:每個案件不同)買賣雙方因時間差,雙方的需求度不同再再影響到成交價.
行情價不等於實際個案成交價
今天實際上我也不幫sinyi4734說話,
(應該說歸咎於商場如戰場,我最愛找這類型乖寶寶公司,
因為制度的僵硬條件下讓乖乖房仲公司成交不少的案件,特此感謝

更何況我與sinyi4734在

最後做個ending...
從業人員退出論壇,少了一個面也少了很多真相,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