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我朋友說, 大陸人鎖定民生社區的房子, 開始一間一間的買…


dulinsu wrote:
稅制改革,已是現在進...(恕刪)


4年漲50% 很多嗎? 市價應該是這個的3-5倍吧

而且你說的查稅補稅對向都是單戶8000萬以上的, 但很多投資客都是做1-5000萬的市場, 並不會科到實價的稅

要公平, 應該房屋稅實價科稅, 沒年科1%就好, 自住一戶可減免90%, 第二戶沒減免, 馬上手上有2-3戶以上的就會賣出了

你說的土增稅還有一個問題, 那些老屋如果知道土增稅很高, 更不會賣房子了, 都等到繼承才轉移因為不用科土增稅,
acboy wrote:
Bill大所言甚是小...(恕刪)


其實版上比我資深、有實力有經驗的前輩多的是,我懂得只是皮毛,個人涉獵也有限,說的東西真的只能僅供參考。

我不敢給任何人建議,但是既然你不嫌棄,我可以分享我的看法讓你參考:

若單純從資本報酬而論,房地產的相關成本和稅負,在可見的未來兩年內,是會逐步墊高的。

而台灣本地市場除了南部,基本上交易量都趨緩甚至YOY連續減幅超過八季,這樣對於任何商品的多頭市場來說,都不是好消息。而房產因為牽涉保值效應,最重要的其實是市場心理因素,目前基本上持有者都是觀望、持平或長期看漲,並無恐慌。加以短期內資金游資過剩,M1B很高,台幣也沒有開始大幅趨貶,應該會維持供過於求區價緩跌以及核心區看跌不跌的狀況。但設若有重大經濟或非經濟性的利空因素發生,可能會就是漫長的空頭走勢的開始,但只要利率因素不變,就算走空,腳步可能也是很緩慢,不太有短期大幅貶值的可能。當然,房產不是股票,隨著買賣方心態狀況不同,任何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公開的市場定價參考,所以持有者只要找到交易對手,一定還是有人能賺錢,只是難度越來越高,若不是很有把握,比較建議觀望。

至於股票,那個股差異就更大了。許多公司營運真的持續創新高,也有許多公司開始有轉機,當然,也有很多公司已經逢高出貨,甚至老闆和法人都一起往下殺獲利了結,讓法人先跑一趟出場棄權,再由大老闆低檔接回參與除權了。正因股票表現參差不齊,所以我也無法給建議。至於我自己的操作,由於我都幾年才進出一次,和房地產一樣,今年初都已經將非核心持股獲利了結了,剩下的都是長期投資領股息養老的部分。

若現在要投資股市,其實要看你對產業及公司獲利狀況的掌握度。多頭市場的末端漲跌反應相當快速,市場可以說是極端敏感,敢追敢壓的人,照樣有賺大錢的可能。但是看走眼大虧,也是正常的。很多人會在這一段玩衍生性商品而大賺,會讓人看了心癢,但是那也是因為大賠的人不會跟你說罷了。若手腳俐落,眼光明確的人,的確可以跑幾趟賺波段,但是對像我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來說,部分獲利了結的時間已經到了。畢竟現在是接近九千點,要找到符合價值投資的標的,並不容易。

至於我目前投資的標的是什麼?說來不怕你笑,今年我唯一會增加的標的是定存。2009、2011兩年,我的主要投資標的是負債,為了這個投資標的,只好去先去買房產,再去買定存股來parking。從13年底開始,兩種商品逐漸做頭,目前我不投資負債了,比較喜歡的是定存。未來我還會再投資負債,但是什麼時間點?我自己不知道,要等市場告訴我了。

給你參考,我懂得不多,可能幫助有限,希望你不嫌棄,祝福你操作順利。









Antus wrote:
而且你說的查稅補稅對向都是單戶8000萬以上的, 但很多投資客都是做1-5000萬的市場, 並不會科到實價的稅


誰說補稅對象是單戶8000萬以上的?
舉例:
如果你去年買一間2000萬的房子,
後年以3000萬賣出,
你還以房屋評定現值乘以區段百分比的方式報稅,
被補稅的機率很高。

其實實價課稅本來就是現有的稅制,
只是大部分人不清楚,
而過去稅捐機關也不嚴格實行罷了。
眼下政府缺錢,
且民意支持,
所以『依照現行稅法實價課稅』,
是很明顯的趨勢與方向。

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17條之2第1項:
個人出售房屋,如能提出交易時之成交價額及成本費用之證明文件者,其財產交易所得之計算,依法核實認定;
其未申報或已申報但未能提出計算所得之證明文件者,稽徵機關得依財政部核定標準核定。

最後一行的『得』字,
是以往省事且無實價登錄下的權宜方式,
但未來(與部分現在)政府根本無需賣家提供過去成本證明,
電腦一查此屋上次購入登記價格,
就可以逕行計算實價價差,
並依此課稅(與補稅)。



Antus wrote:
4年漲50% 很多嗎? 市價應該是這個的3-5倍吧


這不就是可怕的地方嗎?
還有與市價幾倍的價差,
表示未來幾年繼續大幅向上調升現值的空間(也就是增稅空間)還大得很。
bill350 wrote:
其實版上比我資深、有實力有經驗的前輩多的是,我懂得只是皮毛,個人涉獵也有限,說的東西真的只能僅供參考。
我不敢給任何人建議,但是既然你不嫌棄,我可以分享我的看法讓你參考:
若單純從資本報酬而論,房地產的相關成本和稅負,在可見的未來兩年內,是會逐步墊高的。
而台灣本地市場除了南部,基本上交易量都趨緩甚至YOY連續減幅超過八季,這樣對於任何商品的多頭市場來說,都不是好消息。而房產因為牽涉保值效應,最重要的其實是市場心理因素,目前基本上持有者都是觀望、持平或長期看漲,並無恐慌。加以短期內資金游資過剩,M1B很高,台幣也沒有開始大幅趨貶,應該會維持供過於求區價緩跌以及核心區看跌不跌的狀況。但設若有重大經濟或非經濟性的利空因素發生,可能會就是漫長的空頭走勢的開始,但只要利率因素不變,就算走空,腳步可能也是很緩慢,不太有短期大幅貶值的可能。當然,房產不是股票,隨著買賣方心態狀況不同,任何物件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能百分之百按照公開的市場定價參考,所以持有者只要找到交易對手,一定還是有人能賺錢,只是難度越來越高,若不是很有把握,比較建議觀望。
至於股票,那個股差異就更大了。許多公司營運真的持續創新高,也有許多公司開始有轉機,當然,也有很多公司已經逢高出貨,甚至老闆和法人都一起往下殺獲利了結,讓法人先跑一趟出場棄權,再由大老闆低檔接回參與除權了。正因股票表現參差不齊,所以我也無法給建議。至於我自己的操作,由於我都幾年才進出一次,和房地產一樣,今年初都已經將非核心持股獲利了結了,剩下的都是長期投資領股息養老的部分。
若現在要投資股市,其實要看你對產業及公司獲利狀況的掌握度。多頭市場的末端漲跌反應相當快速,市場可以說是極端敏感,敢追敢壓的人,照樣有賺大錢的可能。但是看走眼大虧,也是正常的。很多人會在這一段玩衍生性商品而大賺,會讓人看了心癢,但是那也是因為大賠的人不會跟你說罷了。若手腳俐落,眼光明確的人,的確可以跑幾趟賺波段,但是對像我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來說,部分獲利了結的時間已經到了。畢竟現在是接近九千點,要找到符合價值投資的標的,並不容易。
至於我目前投資的標的是什麼?說來不怕你笑,今年我唯一會增加的標的是定存。2009、2011兩年,我的主要投資標的是負債,為了這個投資標的,只好去先去買房產,再去買定存股來parking。從13年底開始,兩種商品逐漸做頭,目前我不投資負債了,比較喜歡的是定存。未來我還會再投資負債,但是什麼時間點?我自己不知道,要等市場告訴我了。
給你參考,我懂得不多,可能幫助有限,希望你不嫌棄,祝福你操作順利。


真知灼見的好文再一篇。
現在適合秋收冬藏,
過過閒適的日子。

bill350 wrote:
至於我自己的操作,由於我都幾年才進出一次,和房地產一樣,今年初都已經將非核心持股獲利了結了,剩下的都是長期投資領股息養老的部分。


股息養老的規劃,
會隨著立院已一讀通過的加稅案,
而有所變化,
也就是股利可抵扣的稅額,
將大刀一砍,
直接減半。
修法後,
將對規劃以長期持有股票,
以股利養老者,
產生一些變數,
也會對於股市造成不小的影響。

dulinsu wrote:
股息養老的規劃,會隨...(恕刪)


其實多繳稅是好的。算一算、現在也沒什麼更好標的好parking了,多繳對稅給政府,有助於改善社會貧富差距,每個人的財富都是社會整體所成就的、取之社會、用之於社會、也是應該的。

當然、以後持股的資金成本要重新計算就是了。
小弟覺得,台灣及全球股市指數雖高,但也非全面超漲,如營建即在政策面下被壓抑,但有些個股其實早已完銷,只待完工入帳~另外,陸股雖在影子銀行/通縮等陰影下,但本身就在相對低點...並非無黃金可撿...

當然,為求更穩健,是應該把多幣定存當成目前的主力資產配置,但,對資產還單薄的人如小弟,有時也會想富貴險中求呵
dulinsu wrote:
誰說補稅對象是單戶8...(恕刪)


8000萬是加強查稅對象, 為啥? 因為以現有制度, 8000萬以下查稅科不了多少錢好嗎!!

我看你法條都拿出來了, 應該是能辨是非的知識分子, 我們就拿開版的民生社區舉例好了

假設前年買2000萬, 今年賣3000萬(持有2年, 剛好不用奢侈稅)
如果貸7成, 自備600萬, 貸1400, 年息3%好了, 利息粗估84萬
2年用684萬賺1000萬

繳稅

繳稅分2部分, 房屋和土地, 以民生社區來說, 房屋應該評定現值只有70萬吧(我猜的, 40年老公寓), 就算依照政府的所謂最精華地段苛48%好了, 所得也才33.6萬

而且, 還不是科稅33.6萬喔, 這還要併入所得稅計算

如果這個人無業, 33.6萬扣免稅額後, 一毛錢也不用交(還可以列舉利息支出耶, 搞不好還能退稅)

就算他收入高, 是40%族群, 也就繳13.44萬的稅

你覺得他賺1000萬, 繳個13萬的稅會有什麼嚇阻作用??(而且這是東扣西扣後還是40%去算的)

老實說, 我都覺得好笑, 政府大張旗鼓說要打房, 科豪宅稅, 簡直笑話

現在值錢的是土地, 會漲價的也是土地, 但是現在政府用混淆視聽的方式說要科豪宅稅, 跟本就是欺騙民眾, 讓人以為政府有關心房價, 其實是科豪宅的鋼筋混泥土的房屋稅(建物根本不值錢, 就算帝寶, 一坪建築成本也才16萬左右), 和一般民眾買房都是買房屋+土地的認知有天差地別的不同

跟本是用嘴巴打房, 純作秀居多巴

真要打, 最少應該直接用賺的1000萬併入所得稅去苛稅吧, 賺1000萬, 繳個3-400萬有什麼不合理, 憑啥薪水賺1000萬就要科3-400萬的稅, 去炒房不用繳稅?

你說是吧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