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南港]生技園區環評通過!

Eric0850 wrote:
呵呵! 你怎麼知道我...(恕刪)


你講到一個重點,國衛院正式成立於1996年,原本在中研院內部,2004年搬遷到竹南,從你回文對中研院熟悉程度不可能不知道那一波國衛院走掉多少人,研發人才也是人,他們也有家庭有老小要顧,大部分的人顯然還有房貸在背,當已經落地生根後不是一句搬,人才就會跟著動的,這是現實問題,你所謂很方便上下班時間來回近三小時的交通車,顯然不構成吸引力

當初離開國衛院的人才,資歷夠深的大部分都轉到中研院內部單位, 人才並沒有跟著移動,如果還找的到資料的話可以比較搬遷前與搬遷後國衛院人員資歷的變化.

比較大的變動反而是竹南國衛院當初為了吸引人下去,多了一些不需要國考就有公務員資格的正式職人員,中研院存在的歷史比國衛院更久,今天把一個中研院主導的單位放到竹北,大家覺得會有多少資深研發人員會願意下去?這樣要如何達到人才共用,節省資源?真的這麼做我能想到的最大好處就是開出一堆新的職缺,吸引到一些相對資歷較淺的人員,對降低失業率應該有所幫助吧...當然他們的薪水來自於我們納稅人


要搬動一個單位很簡單,找一塊蓋個新大樓,貼上嶄新的門牌就成了,重點是希望移動的是人才還是名牌?





另外我在中研院 研究所(處)、中心找不到"育成中心現在依附在雞蛋中心(養雞的???), 國科會動物中心也在中研院內",顯然你擁有更多資訊,顯然因為資訊不對稱造成了誤解,但誤解就是誤解,在這邊跟你道歉


不過我想表答的是國科會動物中心、經濟部生技中心以及衛生署TFDA這三個要放入園區的單位從名稱上看起來並不隸屬中研院,所以掛國家生技園區的名稱的合理性以回應你說"幹嘛掛上一個啥國家生技園區這麼大的名稱"質疑,
今天他想叫中研院生技園區我想國科會,經濟部及衛生署也不對點頭的,為什麼?因為他們也有出錢啊...這是人性
Erik vs Eric...

張飛打岳飛,打的滿天飛..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誤 post 請刪除
誤 post 請刪除
http://phecda.blogspot.com
第二、 生技研究園區將依生態考量設法限縮建築。
在鄭重考慮各方的寶貴意見後,未來將設法縮小對9.6公頃可用地的開發。中研院生醫轉譯及核心主題研究中心、育成中心、國科會動物中心、經濟部生技中心以及衛生署TFDA等共同進駐單位將以需求最急迫、人數最少為原則,以進一步減少建築使用對環境的衝擊。

--------------------------

有急迫性先遷入:這是否表示沒有急迫性的以後也要遷入?

沒有急迫性的遷入以後,不會需要擴大使用範圍?

如果沒有急迫性、人數多的單位也遷入後,完全不需要擴大使用範圍。那是否表示現在的可用地就可滿足所有單位需求,那何不直接聲明就算所有單位遷入後,也不需要擴大使用範圍?

中研院的聲明這跟前面所講「設法縮小對 9.6 公頃可用地開發」的說法有所抵觸。

既然以後還有其他現在不急迫、人數更多的單位要合併辦公,何不現在就放棄這個園區,直接去中南部找其他更大可用地?

中研院這個說法只是自打嘴巴,顯然以後還是要擴大使用範圍的。應該請中研院直接去中南部找地就好。
http://phecda.blogspot.com
eric +erik + ersk..
搞的我滿頭霧水..(抱歉..搞笑一下)

我想總結爭論是不是可以簡化為 : "自然生態" or "土地" or "人才" 哪個才是珍貴資源..


我覺得是 "人才"..

幾年前經常去新竹科學園區,發現有幾棟美式住宅..
我想那也是當初為了吸引美國的華人回台灣工作,特別量身訂製的吧
頂尖人才他到哪都可以賺到錢,有時考量生活面的滿足也是有需要的.

我是認為將來的經濟戰爭會是以都市為主體,哪個城市有趣,有教育資源..
就能吸引頂尖人才,..才能一併拉抬底層人士的收入.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ERIKWU wrote:
你講到一個重點,國衛...(恕刪)


你指出了我不想說的, 其實擴大院區的背後, 只是一群人不願意放棄台北舒適的生活罷了!
啥換門牌或是移動人才哪個容易, 根本不是重點!
門牌換了, 若是豪宅, 自然就會有人搶著搬入!

促進台灣區域平衡發展
本來就是要想辦法把人才擴散到全台各地!
以竹南為例, 來回三小時還好啊! 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人員還有專車, 上車睡個覺, 下車就到家了! ...舒服得很
當初北二高的路線規劃, 不也就是要連接南港科學園區 --> 中研院 --> 汐止宏碁 --> 新竹科學園區 --> 竹南
期望這連接成為所謂的科技走廊嗎?
而且不知有多少人, 也是從桃竹通勤來南港科學園區上班!
估計一天要換三班車, 公車(機車) ---> 火車 (客運) ---> 公車 (機車)
難道平常老百姓就不會累嗎?

資深研究員已在北部落地生根, 自然無法移動!
但年輕的呢? 本來就要想辦法讓年輕人往台灣其他區域移動,
我想這也就是為何國家在各縣市廣設科學園區的目的之一 (當然選票也是考量啦)

況且科學家多有逐水草而居的本性! 哪裡資源多就往哪裡靠! 哪裡有發展就往哪裡蹲!
這情形在國外尤其明顯!
此外, 最資深的, 例如: 您覺得最有希望成功的翁院長
他在國內應該也沒有房地產, 所以哪來的房貸!
他在美國還有更大的研究室, 所以換去哪裡, 應該沒差吧!
目前新聘回來的國外有名望的特聘研究員, 在國內多半沒有固定房產,
多是居住中研院提供的學人宿舍!
最大的因素, 就是那群"國內資深"的研究員!
但原諒我說一句話, 這些你所謂的資深的研究員多半都要退休了!
目前優厚的退休制度, 讓他們有無啥突破的新發展, 已經無所謂了!

反觀, 在國內則是科技人才漸漸多供於求, 年輕科學家被迫另一種"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哪裡有研究計畫, 可以出錢養我, 我就往哪裡去!
流浪年輕科學家增多的原因, 除了僧多粥少外, 另一原因就是中南部學校環境與資源較差...使他們一直擠在台北!
九點多公傾的地, 說實話無法把餅做大, 之後一定又會再想辦法要地!
與其如此, 還不如到中南部找一塊規劃完善的基地, 將研發與產業慢慢的建立, 以形成聚落!
舉個例子, 新開發的中科二林園區, 與其讓友達進入, 還不如將其開發成國家生技園區!
反正在南港或是在二林都要新蓋房子, 對中研院有差嗎?
但對二林這種農業起家的鄉鎮就有差了!
...友達這些高科技廠所帶來的汙染遠大於生物技術這些新綠色產業的!

以優厚的條件, 吸引年輕科學家或是其他領域人才至各個鄉鎮, 才能平衡區域發展!
硬體建設是第一步, 接下來才是軟體!
這些人才南下後, 第一享受到的就是低於台北的房價, 至於城鄉差距, 當聚落形成, 自然解決!
況且, 現在的網路發達, 宅配也很方便!

所以我的觀點是, 善用目前各個已經規劃完成或尚在規畫的科學園區或用地!
將年輕科學家盡量移入, 以平衡區域發展!

ps. 雞蛋中心 = 基因體蛋白質中心, 是中研院人員的戲稱
國家動物中心窩在中研院分生所後面, 很不起眼的地方! 實在沒有國家級的門面! 呵呵!
就上文提出 "區域平衡" 的願景,..我個人是悲觀看待..

以前我也認為 網路取代道路,所以居民會更加的分散..
但事實上這幾年觀察並沒有發生.
以小商人的觀點,朝向大都會發展比較可能

我舉個例子..
像是買衣服.我可以網路買,也可以找店家買..
如果我是買家,在網路上找店家,
我可能在乎保障的話,我會找近一點的,價格高一點沒關係
如果在乎價格的話,我找遠一點的,價格一定要低,(那幾乎都是找大陸的了).
我住台北,花連,屏東.跟廣東對買家根本沒差別.

那今天換成賣家,為了爭取多一點利潤.我會盡量往都會區周邊擠
負擔一點店租,以增取一點點利潤..

簡單的說:
廠商為了生存,跟大陸低價廠商區隔,會盡量貼在客戶屁股後面..
會造成都會區持續發展

CADER 論壇 http://cader.tw

台大行 陽明行 中研院不行


台大陽明研發團隊 將進駐南科

科學工業園區審議委員會今天通過南科管理局提出的2件研發中心申請案,台灣大學及陽明大學生技醫療研發團隊將進駐南科高雄園區,將使產業聚落更為完整。


南科管理局指出,國立台灣大學申請在高雄園區設立創新研發中心,研發方向包括創新式超音波牙鑽及骨刀系統、高階牙科器材系統技術、具市場發展潛力的醫療器材,並盼能成為醫療器材產業整合平台。


南科管理局表示,國立陽明大學申請在高雄園區設立骨科器材研發中心高雄分中心,將以移轉陽明大學骨科器材研發中心過去6年研發人工關節的經驗與技術,在南科園區建立具備骨科器材研發技術,與檢測認證的服務平台。


南科管理局指出,以上2處研發中心設立後,將以學界資源協助南部新創產業及轉型產業發展,對促進南部生技醫療器材及骨科產業聚落的成形,及帶動區域產業經濟有相當助益

jjhuang.tw wrote:
就上文提出 "區域平...(恕刪)


ERIKWU wrote:


你講到一個重點,...(恕刪)
camelon wrote:
台大行 陽明行 中研...(恕刪)

大大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這個新聞生技業界的人是當廣告在看的,搬下去到時候有是掛個牌子騙錢。要發展一個產業聚落有主客觀條件,不是找塊地蓋好房子就好了。國衛院搬到竹南就是一個好例子,不單是人肯不肯過去周邊支援廠商有哪個肯過去?
我前面提過單買個藥品都很麻煩更不用說一些新的材料廠商也不會跑到那邊去推。生技業界的變化是非常快的,跟不上就是浪費時間跟金錢。說一個實際的例子,之前有朋友就是在遠離台北的地方做研發,一次聊天說它們在開發一個新項目測試的材料不理想,就想寫計畫自行開發。我聽完它們的想法後就跟他講你們要做的事情廠商已有新材料已經出來一年了,我都已經測試過了她才發現他的目錄還是一年前的。在這樣的地方去做研發妳想效果會好嗎?
另外前面關於DCB的發言只有部分正確,一開始也是相同模式:國外歸國專家,找個地方蓋園區,帶動產業的火車頭跟現在要做得很像吧!! DCB可不是一開始就爛的歐,可是多年下來已經變的完全失去目標的單位。
至於那個領導人的商業經驗實在很好笑,翁啟惠脫離業界多久了前面發言的大大知道嗎??
你可能不知道當年生技業界就跟網路泡沫化之前一樣,成立公司只要有一點東西就可賣個好價錢。募資更是非常容易,1997年的台灣開生技公司隨便募資都是上億最有名的就是賽亞跟太景了一開始就一家16億另一家就搞到17億(還開發基金中鋼都投資但是成果真是不談也罷)。可是到了今天不要說一億就是一千萬都很難了,時空不同過去的經驗不一定到現在都有用。
至於搞新藥開發台灣有那個本錢嗎? 一個新藥開發做到初步動物實驗就要1-3百萬美金,做到phase3人體實驗完成可是最少要一億美金(我看過國外的公司要募資的計畫預算書)。失敗了就是30億台幣台灣可忍受幾次失敗呢?
生技不只是製藥而已,要投資要看自身實力。項目那麼多每個都要做當然每個都失敗。
Eric0850 wrote:
若您覺得張x文的失敗, 是因為生技中心的風氣所致!

那若換了翁院長, 若也失敗了, 那也要同樣以大環境風氣來當藉口嘛!?

總之, 就是大環境...換誰來做都一樣

台灣適合發展的生技產業, 應該是農業等領域

而非投資龐大, 回收要等十來年的醫療製藥業
...(恕刪)


農業生技一樣是投資龐大, 回收要等十來年
知道孟山都這種農業生技公司吧?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