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家裡住士林有四間公寓
3間出租,1間自住
房子大都是在小蔣時代父母買的,父母都沒有所謂的祖產,白手起家.
我問我媽為啥那時有錢可以買房子.
她說:那時候工作好找,房子也不貴.一般地段的公寓30坪左右約1-200萬就有了..
哪時我媽月入約40000,做裁縫工作 ,我爸月入約60000做土水工作,擔任工頭
------------------------------------------------------------------------------------------
反觀現在,我前年碩士畢業,去年退伍,很幸運的找到工作
薪水也不過3萬多,而目前的房價動不動就1-2千萬..且我還沒有學贷等負擔
苦行僧001號 wrote:
真的要比....
老王那時代,大學畢業生一個月一、兩千塊,
當時,一棟台北的公寓也要好幾十萬,精華路段的房子,總價上百萬的也比比皆是。
當年存款利率高,但是貸款利率更高。外加沒有什麼投資管道,要攢錢沒你想像那麼容易。
另外,當時愛國獎券的第一特獎也不過20萬,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啦。
老王說的沒錯,那時候很多人出國留學,是只買單程機票的,年輕人到美國後,第一件事不是找宿舍買車,而是先去找打工的地方。
老王那時代,經濟雖然在起飛,但是大家普遍學歷不高,能進大學的少之又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你認為會有什麼太多「好」的工作機會在等你。當年台北橋下一群群的工人等著找工作的情景,就跟現在大陸的民工一樣的狀況。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機會跟無奈,老王講的是種現象,不必這麼憤世嫉俗。
你說的幾十萬的公寓是出現在民國60年中期以後,差了10年以上,民國60年代中期
大學畢業生一兩千塊的時代,起碼是民國50年代中期,
民國62-3年的時候,一各做工的工廠作業員,薪水大概都有2000多以上,
當然民國50年當年的大學畢業生鳳毛麟角,畢業起薪不但在同期算高,初就業擔任主管的比率也高,甚至升遷也快很多,跟現在大學生來說,應該跟幾各少數前段班的大學畢業生比才公平.
存款與貸款問題,當年可以靠省,先存錢在買房,利率1x%錢滾錢很快,10年左右大概可以滾出三倍,等錢存夠了才花錢買房.現在年輕人能靠省字訣買房嗎?
一各月就算存3萬,存10年,照現在1.x%利率走下去,滾不出一倍,頂多400萬出頭萬的存款,只能買台北市的2-30年的老舊公寓,還要背負貸款20年.
所以我才說現在年輕人很悲哀,連靠勒緊褲袋都不一定能夠靠自己的力量買到房子,更不用說一各月要存三萬,起薪起碼要4萬多,住家裡吃家裡不亂花,只繳稅的前提下才能辦到.
老王看的是現在的現象,卻沒看到誰是現在這社會的骨幹,就是他們這群中老年人阿!
罵年輕人草莓,存不了錢,愛享樂,誰是教育他們的師長?誰是養育他們這種性格的家長?
誰是現在公司營運緊縮成本cost down,人事凍結的企業董事長,總經理?
難道這些都是這些7-8年級生?
sanawu wrote:
說說我的例子..
小弟家裡住士林有四間公寓
3間出租,1間自住
房子大都是在小蔣時代父母買的,父母都沒有所謂的祖產,白手起家.
我問我媽為啥那時有錢可以買房子.
她說:那時候工作好找,房子也不貴.一般地段的公寓30坪左右約1-200萬就有了..
哪時我媽月入約40000,做裁縫工作 ,我爸月入約60000做土水工作,擔任工頭
------------------------------------------------------------------------------------------
反觀現在,我前年碩士畢業,去年退伍,很幸運的找到工作
薪水也不過3萬多,而目前的房價動不動就1-2千萬..
您說的應該是民國60年底到70年中的行情吧
那個年代 裁縫月收入40000 土木60000
只能說你父母很會賺
我老爸當年聽他說一個月才6000塊
恭喜你有對會賺錢的父母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