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新店線的命運,就是這樣嗎?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恕刪)...對於小碧潭支線,既影響主線班距又無法有效分配列車我個人較傾向廢除一途
至於有人提出的交叉行駛新店→松山,小碧潭→松山的意見,我覺得沒有必要


既然叫做「闌尾」,就是割掉也沒影響啊

支持無限期停駛,改以公車(一段票)接駁!
看到小路人又把十字路網拿出來捧我就笑了

這種路線的壞處幾十年就在對岸的北京地鐵被人詬病

所以現在的新路線幾乎都會盡量使用同月台平行轉乘

明明就是這種轉乘方式最方便啊
台北捷運受限於土地條件,其實還不是完整的平行轉乘,
只有同向平行轉乘而已。

香港地鐵有更良好的設計,他們是做兩個站,中間用麻花軌道更換位置,
然後比如說:
a站:1號線東向與2號線東向/1號線西向與2號線西向,兩月台各平行轉乘
b站:1號線東向與2號線西向/1號線西向與2號線東向,兩月台各平行轉乘
這樣這兩條線的所有使用者都可以平行轉乘了!

比如說旺角站/太子站就是這樣的設計。
我真的覺得少了淡水往新店的車很不方便ˊˋ 不能從公館直接坐車到北車還要換車

謙謙 ^^ wrote:
我真的覺得少了淡水往...(恕刪)


這是個人需求的問題,對南京東路沿線的居民與上班族來說,大部分應該都是更方便的
而且有更多目的地可以到達也是捷運路網的重點
那到底是方便的人多還是方便的人少?這個答案應該不難想吧

謙謙^^ wrote:
我真的覺得少了淡水往...(恕刪)

拿少數人的不方便,換來流暢的通過性人潮,避免把台北車站擠爆,至少這是值得犧牲的
地圖上的流浪者 wrote:
拿少數人的不方便,換...(恕刪)


當初不知哪個天才設計成彎彎曲曲的路線
列車到彎度比較大的路段
不但得要減速,還發出很尖銳"機..機..機.."的聲音
對鐵軌及車輪磨損很大吧
chkconfig wrote:
當初不知哪個天才設計成彎彎曲曲的路線
列車到彎度比較大的路段
不但得要減速,還發出很尖銳"機..機..機.."的聲音
對鐵軌及車輪磨損很大吧

全直線的話要轉兩次車,
通通L形的話就只要轉一次車。

上圖,同樣是5條線,
左圖A到B要轉2次車,
右圖A到B只要轉1次車。

事實上,右圖的路線,所有車站之間都只要轉車1次,
左圖,紅、橙、粉之間,綠、藍之間,都要轉車2次,
所以說為什麼地鐵最好設計為L形。

簡單幾何學,請您參考。
chkconfig wrote:
當初不知哪個天才設計...(恕刪)

你有所不知,北捷收班之後會針對捷運軌道做磨軌的動作
而且列車也有定時在保養,你的擔心只是多餘

至於為何設計成彎彎曲曲?除了上面的路網論以外
還有因地制宜、避開爭議或敏感地帶(如古代文化遺址、大樓地基等)...也是其中原因

蓋捷運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如果那麼簡單,現在只需要有模擬城市再加上3D列印就可以了
腦殘路線第一名應該是小碧潭線(養蚊子路線)。

腦殘路線第二名應該就是新店接松山線,
1.接軌分流後,北市南區(公館--景美)以及整個新店地區並沒因分流而班距有明顯縮短而受惠。
2.若想前往東區,綠色線為了刻意避開北車,硬是在中正紀念堂往西邊轉彎到西門(接藍線再往東),在西門又硬拐彎往東到中山站然後再繼續東行,先往西拐再往東彎,真是莫名其妙的路線。

個人當然贊成捷運路線要分流,各司其職,
但分流的目的之一不就是為了讓各路線的班距縮短嗎?
可惜新店線並沒有,班距跟之前實在是差不多,這是最讓人無言跟覺得決策者非常腦殘的地方...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