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天母未來的交通建設


金屬玫瑰花 wrote:
最近有規劃搬到天母 ...(恕刪)


捷運輕軌聽過一個很八卦的謠言, 計畫初始是候選人畫的大餅, 同黨執政團隊配合演出
讓這齣免成本的大戲撥出過幾集, 後來議員選上了, 經費又沒著落, 加上地方反彈聲浪
頗大, 大家就惦惦當作沒這回事發生...只是這個劇本會讓部分地區性的房屋仲介偶爾
拿出來催眠想到這區塊置產的消費者.

所以其實真想到這區塊置產的消費者其實大可放下一些對交通建設的期待, 事實上這區
塊既有的交通還算便利, 選擇了這區塊就去欣賞它的現況, 或者說, 或許您當真搬到這
區塊後說不定也會自然而然反對起這座計畫中的輕軌怪物也說不定.
jmsoeice wrote:
老大 你想太多了 你...(恕刪)


對不起,本文請刪除,直接在同一篇回應好了..orz..
天母沒地方再給政客亂搞東西了,說真的這地方 比我小時候更亂了,很感慨。 我還是很懷念小時候,天母沒有被亂蓋的時候。

happydaniel wrote:
後來議員選上了, 經費又沒著落, 加上地方反彈聲浪
頗大, 大家就惦惦當作沒這回事發生...只是這個劇本會讓部分地區性的房屋仲介偶爾
拿出來催眠想到這區塊置產的消費者....(恕刪)



深有同感,很多建設只是政治人物和房產人員(建商和房仲)的口號。只是為了創造議題,無關實際需求及其優缺點。

我小時候住石牌,現在住淡水。老是遇到相同的梗(天母輕軌VS淡北快速道路).......

唉,老實講,對這些空洞不切實際的建設有期望的大多都不是當地人。都是被建商洗腦想般進去的人....
周周 wrote:

>想太多+1 據我所知 石牌商城市場很多攤商甚至小吃商人都在天母有房產
>別小看那些市場攤商 士東市場的就更不用說了 很多都是做身體健康的

嗯.市場攤飯我倒是認識很多,有大概十多攤是置產在自強市場和明德路333.331.329巷
如果是說比較有錢一點的,85'c的店長置產在331巷有兩間
如果是流動性的,這種的置產都在裕民路或是義理街附近,能置產在天母的是少數
過去如果有去那幾條小巷子內的話,會看到很多攤子都放在那邊,因為他們就住那附近
現在的話就流動攤少很多.因為現在的石牌夜市管理委員會有在管制流動攤數量
以前有家小籠包我超愛吃的,可是因為成本太高(包括被舉報開單)就移到中和了QQ

石牌商城遷走對很多當初在裡面的店家都很傷,因為能放給他們做生意的店面不多
最後都是去自強市場找賴家租場子繼續賣
現在石牌夜市中在石牌商城時代就有的店家,我都數的出來

>我是這邊土生土長的小孩 出生到現住了20幾年
>從來沒聽過這些事情
>我的國小國中同學很多都是振興醫院的醫師或是護士的小孩(學區關係)
>振興醫院從我很小就有對外開放看病了
>我的祖父母從十幾年前就固定在那邊看病了
>以前振興醫院是沒有現在大到可以拍八點檔
>但是確實有對外看病

會說學區的話,大概是奎山或明德,明德路以前治安並不好
很多都在奎山附近出過事(現在大概很難想像吧)
像我在振興"復健中心"的朋友就被綁架過

那你大概沒認識我,我22年前就住在振興,那時振興醫生很少
我進去時只有開四五個科而已,多數醫生是做研究的
這幾科八成到九成病患是收其他醫院的轉院病患也不是對外開放的診間
醫生棟也還沒建好(其實建好也空了大概10年有)
那時的振興晚上是一片黑,連路燈都沒有
當時雙十大樓(也就是現在最主要的病棟)連動工都還沒動
主要看病診間是在研究棟裡(現在大門進去左邊是雙十大樓,另一邊就是原研究棟)

另外我知道這件事是我17年前在榮總做事時才由天母來榮總幫忙的婆婆媽媽們口中得知
當時也有眷村來看病的伯伯還有石牌市場的人問過,這的確是事實
現在石牌市場一堆攤都已經遷到了自強市場,有興趣可以問一問

爆個卦,老石牌是直接叫其哩岸人為番仔
因為那裡以前是跟石牌人爭地盤的原住民

另外既然你祖父母是振興醫師的話,順便問一下,是魏崢派的嗎?

Irene30 wrote:
我住士林 而我有個朋友說他住天母..
而天母明明就屬於士林區...為啥住天母的人 永遠都會說我住天母
這只是我的小小疑問...(恕刪)



天母和士林是兩個不同的生活圈,當然會用各自的生活圈來稱呼阿。

陽明山也是士林區,你去陽明山玩的時候朋友打電話問你在哪裡,你會說「我在士林」還是「我在陽明山」??

你之所以覺得奇怪是因為你把生活圈和行政區搞混了。士林區範圍很廣,他只所以叫做「士林區」是因為當初政府以這個區塊中最繁榮的生活圈的地命來為整個行政區命名。若當初不命名為「士林區」而改命名「第五區」(隨便假設一下),我想你和你朋友的對話還是一樣,你說「我住士林」,他說「我住天母」。

H.J.Y wrote:
同樣的問題在PTT上...(恕刪)


就請消消氣吧。有人提到大安區、信義區之類的,這只是台北城的自然發展而已,從本來天母的高級商圈,後來轉到忠孝商圈和信義計畫區而已,這是不太需要去批評的。



ppit12345 wrote:
嗯嗯我可能真的沒去過...(恕刪)


其實天母人優越感,或許其來有自。因為早期外界看天母也是覺得天母是個比自己住的地方高一個等級的地方,國中時從天母搬到文山區,鄰居知道我們家是從天母搬來時,都是投以好奇的眼光,想說怎會從天母搬來這,但長大後,發覺隨著台北各地的發展,很多地方的環境不見得比天母差時,我想這種的心裡應該會逐漸消去。
現在的天母
已經不是以前那個純樸寧靜的天母了

取而代之的是(人)吵,(車)亂,...
從小住在天母 看著 思恩幼稚園的BYE BYE

天母西路平面停車場 轉變成地下停車場

看著天母誠品 離開

看著 幼華幼稚園變成 誠品

看著天母TGI FRIDAY關門

看著隨意鳥地方 遷移

看著啤酒屋 變成町郡西餐廳 再變成BIGTOM

看著忠誠路 滿山滿海的 啤酒屋變成一棟一棟的大樓

看著 台北體院 搬進來

看著 頂好二樓的美食街 結束

看著 天母超市二樓 清空

看著 棒球場 出現

看著 看著 看著

現在的天母 已經變了......
LV9875 wrote:
換句話說,應該是在大安區或信義計畫區那時還沒有興盛時,天母的整個環境就很好了,因為如果在2、30年前,問到到台北市的首善之區,我會說是天母。而經過這些年,大安區、信義計畫區、大直、內湖、南港相繼的發展,使得當初天母相對優質的環境,在現今來說並沒有特別突出,或許才會給人一種沒落的感覺。



說首善在天母, 是有點太捧了. 天母環境不錯, 但並不是一剛開始商業就很發達的. 天母最早會有讓人覺得"高級"的感覺, 起源於美軍高級顧問的住家就是在天母. 我現在四十幾歲了, 雖然不住在天母, 但以前小時候(1965~1975那個年代), 父母就常帶我們到天母玩, 也常會遇到一些"阿鬥啊", 那時天母的商業活動並不發達, 而是整個社區有一種美國式的"高級"感.

天母開始讓人覺得店面越來越多, 商業發展蓄勢待發, 是大約1985年以後的事. 那時候台北忠孝東區已經很旺了, 信義計畫區則是才正在開始建設, 天母大概晚個幾年才旺起來, 到了90年代, 讓人有"小東區"的感覺. 那個年代, 也正是台灣整體經濟狂飆, 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 這種現象大概持續了將近快20年, 直到幾年前開始, 由於店面房租飆漲得不像話, 許多年輕創業者只好轉向不用房租的跳蚤市場, 再加上沒有捷運, 無法帶來大量人潮, 所以商業活動就慢慢沒落下去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對天母是好的. 天母的腹地不大, 往北就是陽明山系, 現在到天母雖然少了一些人潮, 但卻有比較清爽的感覺, 算是回歸到從前吧!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