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羊 wrote:
看完黑心建商的告白後...(恕刪)
那篇是反串文
跟本不是建商自已發的文
算是一點點有在碰房地產的常識而已
還有更黑暗的..
我爺爺,外公,爸爸都是搞建築的
常聽到他們在講...
如果是建商的告白,應該會講出來吧
caesar1040 wrote:
這樣何不買下來呢? ...(恕刪)
mopher wrote:
這是一個一針見血的提問
在下回答一下:
期盼都更,通常大多數是紙上富貴
我有四百五十萬自備款,為何不買下老公寓?
1.總量概念:都更就是吹泡泡,假設一百戶地主吹成兩百戶、五十戶地主吹成一百戶,就算全球的有錢人都來收這些多製造出來的泡泡,收的完嗎?收完以後要怎麼樣?這時候人口成長率下降的理論真的就可以發威了。臺北市現在只是都更第一代而已,等到都更機制成熟、速度加快,大家覺得會發生什麼事?這應該不用數學吧?所以我幾年前就提出一個學者不敢提的看法:「都更一定要配合都計變更」,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不能再虛應故事了。以後你多出這邊的量,就一定要減那邊的量,這是很簡單的數學,但是台灣人的腦袋不是這樣想,台灣人想:「大家來都更,大家都賺錢」、、、有看過賣不出去的地主保留戶嗎?以後就會大量出現了、、、賣不出去的地主保留戶怎麼辦?每個月繳近萬元的管理費嗎?都變豪宅了,管理費可是憑空多出來的大開銷。
2.角色互換:租屋者請您們不斷鼓舞房東:你們的房子一定會馬上都更!這種心理建設一定要不斷的幫房東建立,這樣你才能拿到低的租金,至少我個人是只要看到信箱裡的土地開發信件,一定會敲鑼打鼓的昭告房東。但是、、、實際的整合速度就不必說了、、、難道我要揹著房貸陪三、四十年的老屋走完它的餘生嗎?反過來想,用租的就不會有這種壓力了。都更的好處只有第一代屋主享受最多,接第二手的就算了吧,除非是建設公司老闆親口跟你講「喂,我們要蓋了」,叫你去買。不是說老公寓都不好,重點是第一手的屋主才能沒有負擔的等待都更。
3.450萬自備款,年租金18萬、、、又可以租25年!而且就算我想買,房東因為是第一代的老地主,鐵定是不會賣的,但是因為他持有成本低,所以他只怕麻煩,不怕收益低。這時成為一個優質的房客就是重點了,房東寧可找到好房客勝過找到高收益。
4.擁有房屋所謂的安定感或幸福感或自主權,其實只是誇大,並不是說一定沒有,重點是自己心態要調適,否則陋室銘是怎麼寫出來的?人家是住豪宅嗎?
bis0815 wrote:
我是一個有位於都更區...(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