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中淡 wrote:財政部長 張盛和說:...(恕刪) 沒錯, 真的是供給和需求的問題!北市三十年以上老房佔七八成. 如果都更遍地開花,供給量大增, 房價大概也漲不動了.現況是都更困難重重,等到房子破舊到沒辦法住人,只剩下土地持份價值,建商就可以予取予求了.建商為什麼不碰都更? 因為只要慢慢等到房子自然老化不好賣(銀行再不願貸三四十年),就可以手到擒來.如果持有的是土地持份低的產品.. 等都更, 誤一生...
我士林的房子目前都更ing,共38戶有4戶不簽同意,目前綠離子檢測已過,技師工會給的報告加註了"無法修復須拆除重建",已向市府提出拆遷申請,另一方面34戶同意戶也已委請律師準備向另4戶提告,因為不告的話萬一石塊掉下來砸傷砸死人,到時整個社區都有連帶責任,所以我們決定對他們先提告以求自保。建設公司是說如果一切順利的話,明年底應可以順利動工重建,希望如此,畢竟已經搞都更已經搞了6、7年了,40幾年的房子,因為歷經921等等大小不一的地震,整個房子結構已有很大的問題,地不平,樓梯塌陷,拖下去我想再來幾個地震樓應該就倒了。
rocco1118 wrote:我士林的房子目前都更...(恕刪) 我認為這是一個滿好的例子.屋況必須達到沒辦法住人或者有極端居住安全的疑慮,都更才可能進行. 即使如此都還有釘子戶,真不知道在想什麼.這表示都更要能夠順利推動,除了建商必須有利可圖以外,還要配合居民意識到房屋本身真的到達需要迫切改建的程度才可能.政府主動辦理的老屋健檢, 大概就是希望能告訴居民實際屋況, 順利推動都更吧.不過以這個例子來看,要完成廣泛且大面積的都更, 大概還有至少20年要走. 更不要說土地持份低/可用容積率低,建商整合難度高的華廈了.而土地持份高的老舊公寓, 偏偏都要爬樓梯. 對老人及行動不便者來說實在太勉強了. 看看防火巷違建的狀況,找到空間幫老公寓裝電梯也不容易.以這個角度來看,台北市並不是適宜居住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