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不靠別人,台北市買得起3500萬左右的房子,大概是怎樣經濟收入的?

大概就是

早年有買舊公寓 相對保值地段 還有增值

加上高階主管 創業。一路從兩三千萬 到了60歲沒被小孩敗光的話

換到近億元的房子也是大有人在.....

沒聽過一步到位的。
tzechiny wrote:
認真算,3500萬的房首購兩成自備款,就是七百萬,貸2800萬,月付約14萬,
一個月收入20萬以上的家庭應該就可以負擔,存五年存到頭期款買下去,
之後每個月留個六萬生活應該綽綽有餘,除非有三四個小孩或長輩要養,
以上只是計算白手起家的家庭,台灣有錢有資產的人很多,長輩資助個幾百萬是常有的事,
買3500萬的房沒想像中的難~


別亂寫
月付14萬,就是家庭收入建議要42萬 (三分之一付房貸)

如果每個月真的只留六萬塊,日子會過不下去的...
養條狗都很勉強了,更別說養一個小孩
(另外,不建議預約長輩的遺產來買房子)

房價還是偏高,忍忍吧~

不然用租的,3500萬的房子,租起來搞不好只要五萬
(台北市月付五萬租金,應該可以租到室內30坪的房子吧)
一個月還有15萬過生活,結婚生子買車都可以...
p33mcv wrote:
認識一個住在5000萬房子的乞丐。
一直不了解為什麼不把房子賣了搬離台北。

搬離臺北要上那兒乞討
很想退休的人 wrote:
根據10年前去上課時...
台北市一年所得(主被動收入)破億以上的個人約莫2萬
時至今日已經10年了 這個數字應該是只多不少才對
(恕刪)


國稅局看到應該沒有那麼多人,因為前幾年有45%的所得稅率,曾經有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繳到那個級距的人數只有幾千人.

剛查了一下財政部今年1月底提供的民國106年所得稅全國統計資料如下:



全國超過1031萬收入的繳稅戶有9646戶,每戶平均總收入約為3194.4萬,每戶平均總收入淨額是2990.1萬,代表每戶平均免稅額與抵扣額有204.3萬,每戶平均繳了1143.6萬的稅,平均被拔了35.8%的收入給國庫,這級距繳的所得稅佔了106年總所得稅收的3成....比起收入242-453萬這個級距,繳給國庫只佔收入11.04%,差距就很大,這就是前面建議買高價的房子且收入要繳稅的人要考慮所得稅的巨大差異去修正倍數...
超過1031萬這級距這裡面應該有不少高級打工仔,很多富豪階級的賺得錢國稅局可能都收不多,之前40%稅率的threshold比起很多國家都低不少,還好後來取消無良的45%稅率,但坦白來說我們幾個高稅率的級距threshold還是太低,明顯欺負高級與中高級打工仔,他們絕大部分不是富豪,但政府都不去找真正富豪與地下經濟不繳稅的人開刀,其實沒有做到公平 這也是為何台灣對一些外籍高級或中高級打工仔吸引力不高的主因之一

至於10年前,參考民國99年的資料如下:


當年超過1000萬收入有8151戶,其實這7年戶數增加不多,當時這級距每戶收入平均3177.8萬,其實跟7年後差不多,看來高級打工仔級距這7年來沒什麼加薪
Teton wrote:
國稅局看到應該沒有那(恕刪)


您說的東西都是檯面上的資料 從檯面上的資料說明的事實那只是敘述
任職國稅局的授課人員所提到的未證實資料
那是因為他們只能根據一些報稅以外資料的相關蛛絲馬跡的事證所做的一個大致的推估
我只能說
您似乎有點小看台灣的地下經濟+境外所得+證券、土地交易所得+員工分紅費用化前的股市新貴了

其實這10年來(如果加上金磚四國崛起時期的話更恐怖)
FED量化寬鬆+超長期幾乎近似 0 的超低利率水準早已經將許多資產的價格推向不可思議的地步
隨便舉我們報告提供給客戶的一些相關商品資訊(債權商品喔,還不是股權商品)
這10年多數的投報率都已經超過一倍了
(順道一提,24 年前我進社會的時候,黃金每盎司還不到 200 美元)

說真的
其實勞動要素所得造成的薪資差異雖然大
(勞動要素所得佔GDP比重愈低,表示大家被減薪了,重點是減薪還主要集中在低階所得,所以年輕人更辛苦了)
但是資本要素所得造成的貧富不均才是真正的恐怖
也才是現今社會之所謂M型化的元凶
我還是那一句話
努力充實自己創造自己的主被動收入+在適當的時候在自己熟悉的產業或是投資工具創造更多的財富

我出社會12年,2009 買了洛杉磯(已售),2013台中(1000萬),2016 新竹(2000多),2019台北市(3000多)

開雙B頂級車,老婆沒上班,我年收入不提了,很多。

我是白手起家,抓到一個機會就拼了創業,在創業的前4年也在科技業知名企業打工做雙份工作,很累。

創業後認識跟我一樣賺到很多錢的人也好幾個,他們有一個特質,唸書都不太行,很早出社會,四處碰壁,而我同學跟我一樣台清交畢業留美的賺到那麼多錢的反而沒有認識,都在知名企業努力爬,

我要說的是人生際遇很重要,廣結善緣。苦一時,值得
b80203 wrote:
還要記得算管理費,100...(恕刪)


台北市 10 年內的電梯大廈,能找到一坪管理費低於 60 的,算你賺到
greenTi wrote:
創業,在創業的前4年也在科技業知名企業打工做雙份工作,很累。

創業後認識跟我一樣賺到很多錢的人也好幾個,他們有一個特質,唸書都不太行,很早出社會,四處碰壁,而我同學跟我一樣台清交畢業留美的賺到那麼多錢的反而沒有認識,都在知名企業努力爬,



說真的 台北市3000~3500 萬 只能算可以的房而已

不是什麼豪宅耶.....

我自己是不看鳥籠 室內至少要大約30坪

不然我寧願公寓加減住

我只是單純好奇 這種非豪宅物件,還可以的房 大,約都是怎樣的經濟能力

台北市 做生意 開公司的 有錢人的,我想至少都要5000~6000多萬 才算中豪宅
結果就是看能力

回文裡有人剛出社會1年就買房了

可以參考他的經濟收入
maxwu123 wrote:
說真的 台北市3000(恕刪)


我單純買來放而已, 沒有要住

我買那間在大安區忠孝敦化十字路口旁邊, 室內40坪, 土地17坪.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