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房市下跌的時機--還未到

pttw wrote:
台灣2003以來房產泡沫和日本有差別
第一、日本70年代累積大量外匯,到80年代形成國內貨幣寬鬆
第二、日元開始升值,加速不動產價值
第三、日本股票和不動產融資環環相套,形成貨幣更大擴張的效應
(恕刪)


你講的"有差別",怎麼好像是講反話阿??
類似的比不同還多一點 .....

第一.日本70年代累積大量外匯,到80年代形成國內貨幣寬鬆.

台灣從90年代也是大量累積外匯(4000億鎂了),
台灣從10年前利率開始狂降,形成國內貨幣寬鬆.
剛好和日本一樣,只是晚了20年.

第二.日元開始升值,加速不動產價值

日本在1985後匯率往上衝,在人口紅利結束+房市崩潰(1991)的前2年(1989),匯率開始往下降,
台灣自從2008全球經濟風暴後,台幣從高點的35:1一路升值到29:1.
升值導致熱錢不斷進來,加上放寬遺產稅,資金來台也不做生產性投資.
都來炒地炒房,或放款給不動產業.
台灣缺乏投資標的,資金一直回來就加速不動產升值....
雖有小升降,但仍在29.x,之後應該也會遲續貶值(因為經濟不好)

第三.日本股票和不動產融資環環相套,形成貨幣更大擴張的效應
台灣股票市場也是很多不動產相關,有些公司不靠本業賺錢,而是開發土地...
銀行放款給房地產已經幾乎放到法定上限了.
法律規定銀行房貸餘額占存款與金融債的比率不得超過30%,
現在主要房貸銀行都已接近滿載

2012中央銀行公布消費者及建築貸款餘額,
購置住宅貸款(房貸)餘額在2012年11月突破5.4兆元新高,
加上建築貸款1.44兆,修繕貸款0.45兆,總計放款房市7.17兆元台幣
除以去年底14.13兆之GDP,房地產放款占GDP比重正式超過50%大關
(許多國家將泡沫指數警戒線設為40%)

雖然過程與原因不是100%相同,
但確實2008-2014的台灣和1985-1991的日本,在匯率,利率,成長率,與房價走向都有很多相似點.
再加上人口紅利也同時到頂轉下......


個人不認為2003算泡沫,房市本來就有觸底回升的可能.不能說上漲就都是泡泡.
2008以後那急飆才叫明顯的泡沫吧.
Waffenss01 wrote:
你講的"有差別",怎麼好像是講反話阿??
類似的比不同還多一點 .....


表像是有些差不多,但是簡單說 差異是國家的年齡不一樣

日本80年代像是50歲的壯年,也就是無論生產、活力與企圖心都很旺盛
當時是整個國家的信心、能力與精力都達無比的高峰
所以90年代後的失落20年不單單是房地產,而是整個國力的衰老到70歲一樣

相同的情況應該就是同時期的台灣房市與股市
只是80年代的台灣是30歲的體質 回復的更快

日本80年代情況不是現在的台灣房地產,現在的台灣與當時日本相比差太多太多
台灣4000億外匯只是慢慢累積的
和日本80年代的TOYOTA SONY 東京三菱 第一勸業像神一般地位去劫掠世界所創造的外匯與熱錢差異太大

現在的台灣房市,我反而覺得型態比較像是網路泡沫這種型態
是游資獨沽一注 荒廢其他的投資而錢全部進到一項投機領域
類比上來說,像是50歲中年人想轉業卻不順
只好把錢拿來做金融操作

再論人口紅利一事
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失落20年的原因 但經濟學家應該無法遽下此結論
還有許多因素,但與人口老化也會是相互關聯
不過多數意見認為全球傾向日本化 老化與經濟回復能力緩慢



這樣討論 驚醒我去看台灣房地產泡沫的屬性與可能怎樣的收場
不要去管誰在罵甚麼 能有心得以俾判斷收穫最大


因為網路泡沫這樣的模式不太同於其他經濟的修正
網路泡沫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 也可能是為了回復經濟而全球寬鬆的政策而燃起
當時網站的實質產值不高,榮景則出於本夢比
2001年美國不斷連續升息 曾經定存過7%的美金存款 可想像聯準會緊縮貨幣之迫切
而目前環境,歐美的寬鬆政策,必須待復甦才可能停止
升息已經不太可能


所以未來走向可能有
第一種 ,全球景氣復甦,這樣至少要持續個兩年,才會有緊縮的可能,所以台灣房市還不至於在兩、三年面臨因政策緊縮而崩盤
第二種,是無明顯復甦,各國還是要持續寬鬆,仍然助長台灣房市泡沫
第三種,再發生突發的金融危機,這樣不待資金退潮,信心崩潰即足以讓房市泡沫爆破

環看2013年,比2010、2011、2012更像是決定性的一年
第三種情況的機率比較小,因歐美危機看起來比較穩定,而2013年開年來日本與中國樂觀的氣氛有助信心提升(包括投資與消費的信心)。除非發生重大弊端,例如義大利銀行隱匿鉅額壞帳,爆發後再形成一次歐債風暴,或是美國又亂搞一項衍生金融生產品,或甚至美國財政部隱匿金融的弊端。

最後回顧國內狀況,建商開始像80年代末期開發便宜的土地造鎮,從不敗的台北流竄出到桃園等地
這是警訊也是一項判斷指標
警訊是如桃園造鎮發生大量餘屋難以出清 會從建商到銀行連鎖爆
但因桃園一帶總價低、公共建設投資仍大
判斷未來兩年,台灣房市爆破的機率還低。


pabasco wrote:
pttw兄講的還比較有深度.... 比叫獸厲害多了


感謝您的稱讚 不剩惶恐呀
多年的投機經驗 拿一句話來套用

房市沒有專家 只有贏家

對於知識倒背如流也無用,做錯方向還是滿臉淚痕



pttw wrote:
這樣討論 驚醒我去看...(恕刪)


您少考慮一點 :雙北市合併..
這個題材是最後王牌亦是最後毒藥...
大可不必 wrote:
您少考慮一點 :雙北市合併..
這個題材是最後王牌亦是最後毒藥...


我大致上還是認為以全球景氣與地區經濟狀況為指標
比較從通貨的流動來看大方向

另外再以已身經驗來論述現今台灣不動產泡沫與80年代的差異
在於80年代無論日本、台灣是全面性的貨幣爆炸
身處80年代時,當時樂觀與信心是現在難以想像的

以當時復興北路、南京東路一代的證券與地下期貨招攬大學生來說
那時大學生普遍能買進低價股全友 一次下單10張 股價175元 就175萬
很多大學生可以談退傭,一個月做一億退2~3萬
找親友客戶可以抽傭金,借出丙種一百萬抽6萬
夜間部大學生 還沒當過兵的同學來打這種工 名片是證券公司營業員 公司幫你辦信用卡已經月刷20萬
學生的父母打電話叫銀行分行經理到鄉下看田地,下禮拜貸出一千萬就給小孩買股票
親戚朋友在你那下單
`
即使做清潔工的阿姨都有個幾張金融股,一張金融股約80~100萬
一家人到台中玩,在中港路看到套房太便宜,一次出手買十間
台灣玩不夠,在曼谷的金融街上,到處是台灣人穿著拖鞋炒股
這是80年代的台灣,也是80年代的日本

以貨幣供給M1b來說是長期在30%以上,即便存款利率近10%,但是沒人要存款,大家都嫌利率太低
因為國壽一周漲兩次停板是十幾萬。
你走在路上,組頭拉你簽六合彩都不用付錢,想不投機都很難。
這種氣氛,只能說此生再也看不到。
這種差異,有玩過的都能深刻感受。
我這一代對於歷史的記憶通通跟股市金融勾稽
從高一升高二暑假在號子裡 看著三個大三學長一天買進500多萬的低價股全友 當天股價是175元 而當時台灣還沒有當日沖銷
只能說 狂飆失控的80年代 和信心低落的2010年代 同樣有泡沫,但經濟環境天差地別

後記:
然再分析 卻有一個很大的資金位移差異
就是消費與投資部門的位移
80年代資金氾濫,但是消費卻不是那麼誇張
當時推出一千元的牛排成為新聞 所以可以說明大部分人把錢拿來還是再投資(投機)
相較之下,現在將資金大量位移到消費 美食、垮褲、精品、鞋子、旅遊住宿都遠比80年代貴
但現在觀念卻也當作是一般正常的消費支出
這一點有何影響 還要再研究
這篇標記一下

專家不重要 重要的事有沒有賺到錢

樓主分析得不錯

大家都不炒股 最近量能變得還好

房市的價格我認為來自於

急於拋售的壓力 企業老闆缺錢 股票輸錢 銀行資金回收

利率的上漲 不過要抽破泡沫還要看政府的決心 一連串的帶動

真的買得起豪宅只在於那些高級資本主義玩家

平民還是沒那個能力

真的下跌也有許多大眾因為某些因素而不敢買房


pttw wrote:
我大致上還是認為以全...(恕刪)


現在依舊資金氾濫...
在少數有錢人身上...

短期別肖想房價會崩盤..也別肖想房價繼續翻兩翻..
進入箱型整理 ...

考驗著人性..也考驗著賭性..
pttw wrote:
相較之下,現在將資金大量位移到消費 美食、垮褲、精品、鞋子、旅遊住宿都遠比80年代貴
但現在觀念卻也當作是一般正常的消費支出
這一點有何影響 還要再研究


小弟猜,影響就是造就出另一批的高資產新貴囉~

就如以前都是傳產金融大老或科技新貴們才會消費的高價宅,現在餐飲界的零售界的也買得下手囉...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