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需要低成本的企業那一個沒有在大陸蓋廠?
真的資本及技術密集的...或是已經在台灣生存下來的企業, 都很有競爭力, 比如晶圓製造 一來去中國沒什麼用處, 再來我不認為關稅會對他們造成影響, 因為其他國家非買不可.
很多人希望ECFA後 可以一舉打進中國市場, 中國市場有無窮的商機, 但是我舉3個例子證明其實很困難:
1. 以傳產食品來說, 義美在20多年前沒去中國, 康師傅去了, 也成功了. 現在義美要花多少錢才可以建立起中國的市場的能見度??失敗風險可不可以承受?
2. ECFA中早收清單中, 原本台灣汽車業, 一年想賣過去10萬輛(中國全年的汽車市場1500萬輛以上), 對岸汽車業都反對, 不肯給; 石化業也過不去, 對岸石化大咖也反對... 現在中國已經有不能讓壓力.... 胡錦濤講讓利...但是中國企業也要吃飯阿(連一點菜渣都不給..)
我們要生存, 對岸企業市場也要生存, 這問題很難解, 就像對方要把農產品賣過來, 我們打死也不同意...
3. 金融業一直希望可以到中國, 市場超大...但是絕對不是mou一簽就會賺...中國太大了..資金準備一點點就要去中國, 也很少有台灣銀行已經規劃進去中國的策略包括地點及定位.....對岸重量級銀行...在市場競爭下..如果威脅到他們..是我們有本事打消耗戰還是中國國有大銀行... 不說別的...光比"出的起的薪水搶人才", 台灣銀行就比不上.
要在ECFA得到好處一定是要我們對中國的角色一定是跟日本對台灣角色一樣, 領先一個技術或是產品世代. 當兩岸企業產品或是服務水準越來越接近...ECFA會有什麼好處我也看不出...以現在發展, 對岸企業真的是10倍起飛, 他們一堆企業跨出海外併購就可以看出他們的企圖心....
我一直認為6月簽約只能簽封面......
cmhsiung wrote:
哈哈 政策打手?典型理虧就只能戴帽子、抹黑
簽ECFA和FTA當然會影響某些沒有競爭力的產業和企業
沒有產品競爭力的企業,即使閉關自守貿易保護,也會被其它廠商打敗慢慢被淘汰
沒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本來就不是一個國家應該支持的發展方向,被取代也是理所當然
難道要因為保護本來就應該被淘汰的產業企業而犧牲其它可以為台灣帶來發展和利益的產業企業
政府一直不斷在協助台灣廠商提升品質、運用發明、加入創意,包括推動台灣精品和MIT標章,這才是正確的方向
不止產業企業要提升,台灣的人力也要提升,這個社會已經不再是一技之長可以終身衣食無虞的世界了
我知道台灣的芒果、香蕉可以外銷日本,而許多其它國家不能
我知道台灣的鰻魚可以外銷日本,而許多其它國家不能
我知道台灣具創意的玻璃絲襪可以打敗廉價商品,而許多其它國家不能
我知道台灣具創意的毛巾可以打敗廉價商品,而許多其它國家不能
我知道台灣具創意的服裝可以打敗廉價商品,而許多其它國家不能
太多了沒辦法一一列舉
台灣的產業和產品本來就應該繼續向上提升,建立品牌、品質,以創意、發明走向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前賺多了自然買得起房子
一昧只關注在低價、代工、無特色的這些重點來討論,只會使台灣越來越窮
"只聽民進黨片面之詞" 就不是戴帽子,抹黑嗎
台灣電腦產業有沒有競爭力?
台灣品牌,生產地又在哪裡??
現在討論的是ECFA的負面效應
並不會為台灣人帶來財富
你以為只有台灣種芒果香蕉賣日本嗎
台灣鰻魚在日本的市占率,因中國加入從70%降到35%
全盛時期在雲嘉一帶有2000家養殖場,現在剩20幾家
還有一部份跑去東南亞跟大陸,養殖的鰻魚一樣賣到日本打台灣本土的鰻魚
你講的那些創意..有多少是真正台灣製造?
絲襪毛巾服裝..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不會做?
ASUS,ACER,GIANT這些台灣產業國際上品牌夠大了吧..
不好意思,產品大多數不在台灣製造
扯遠了..
我只想說,簽了ecfa會有很多人失業
這點不容否認的
屆時會有更多人買不起房子
台灣人要賺誰的錢
錢從哪裡來
bis0815 wrote:
台灣電腦產業有沒有競爭力?
台灣品牌,生產地又在哪裡??
現在討論的是ECFA的負面效應
並不會為台灣人帶來財富
你以為只有台灣種芒果香蕉賣日本嗎
台灣鰻魚在日本的市占率,因中國加入從70%降到35%
全盛時期在雲嘉一帶有2000家養殖場,現在剩20幾家
還有一部份跑去東南亞跟大陸,養殖的鰻魚一樣賣到日本打台灣本土的鰻魚
你講的那些創意..有多少是真正台灣製造?
絲襪毛巾服裝..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不會做?
ASUS,ACER,GIANT這些台灣產業國際上品牌夠大了吧..
不好意思,產品大多數不在台灣製造
扯遠了..
我只想說,簽了ecfa會有很多人失業
這點不容否認的
屆時會有更多人買不起房子
台灣人要賺誰的錢
錢從哪裡來
對,簽ECFA會有很多人失業,但是,不簽ECFA這些人未來還是一樣會失業
簽ECFA不是為了和大陸做生意,而是為了開啟和其它國家簽FTA的門檻
台灣要競爭的是韓國、新加坡、香港,以及未來可能的馬來西亞、泰國等國家
不要沒競爭力的產業保護不了,連本來有機會競爭的產業都被拉下水
觀念是很清楚的,國際經濟環境不得不走的路,不然全世界這麼多國家積極簽FTA做什麼?
為了保護弱勢產業所以要閉關自守?就像民進黨積極要跟中國大陸之外的其它國家簽FTA的意思一樣,這個方法正確與否根本不需要討論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