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目前這些不能打罵的小孩都長大了, 再加上他們的父母20年都在努力兼差償還房貸而疏於管教小孩,
因此少年犯罪問題相當的嚴重, 街頭塗鴨,打架, 幫派問題不斷, 中老年人們(目前的宅男們)沒事不願出門,而政府對此束手無策, (在想反正也被統一了, 這問題丟給大陸搞定就好)
(不過部分立委還是盡職的設法解決青少年問題, 決定聯同軍政府鎮壓騷亂, 定出了Battle Royal法案,
作出高度反擊, 另一方面社會則出現了異常的心臟麻脾猝死案件...... )
20年後的世界,
科學已10幾年沒有重大突破, 建築在科學之上的科技業因此没落而成了傳統產業,
台灣只剩下觀光農業, 醫療, 和殯葬業是比較有錢的行業, 剛出社會的學生則努力往日/韓/中國找機會, 剩下的中年失業人口則想往東南亞開發中國家討生活,
20年後的世界,
由於石油提早開發完且用完了, 路上開始出現了以獸力為主的車子, 極少數由太陽能,和風力驅動, 由於交通不便, 城與城時間距離拉遠了, 非農業大城市因計入運送費用而使民生物資和食物價格高昂, 迫使非農業大城市人口外移回鄉, 小型農村再度興起. 電影中的那些未來世界只是建立在能源無止盡的基礎上.
es4241 wrote:歐美先進國家的主流住宅不都是這樣嗎?1樓半或2樓的透天住宅,我之前在德國住過一年,租在一棟2樓透天的1樓,房東住2樓,房東(60多歲了)說這棟房子屋齡已經60年了,是他爸爸留給他的,他的小孩長大離家,所以他把1、2樓改成獨立出入口跟獨立水電,1樓拿來租人、2樓自住。這種型態的房子不用電梯也不是集合住宅,各種年齡層都適合居住,建物老舊了自己花點錢改建就可以繼續居住。
不用搭電梯的低樓層房屋才是王道!
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即便是中南部地價較便宜,透天住宅多,但那種地基狹長的4、5樓連棟式販厝仍是主流,而大台北由於地價高昂,所以流行那種無電梯的5樓公寓,這兩種的主流建築都不是理想的建築型態,前一種是採光通風不良、樓梯卡中間讓空間利用性受限,而後一種則是不利老人家或行動不便者居住。
當時發這篇文的動機就是,當年購買這些主流建築的人現在開始邁入老年期,而這些建物屋齡也都3、40年了,而這兩種主流建築的共同點就是改建不易,當人老了不適合居住,建物老了又無法改建,20年後到底會變怎樣?
ejan1969 wrote:
最近在看台北市的房子,以自己的財力來說只負擔的起20幾年的舊公寓,台北市20幾年的房子當然銀行還是願意貸款啦,但是不禁想到當20年後要賣的時候,已經40多年的房子還有人要嗎(至少我自己就不會考慮買40幾年的老房子)?即使有人要,銀行還願意放貸嗎(銀行一般不是估50年的使用壽命)?銀行不願意放貸的物件接手性應該很差吧?
最近又看到一則統計,說台北市屋齡20年以上的房子佔70%,那可以想像20年後,台北市40幾年的老房子佔70%,然後還有屋齡2、30年的大樓跟屋齡20年的豪宅(因為現在的新房子都是豪宅),那20年後的首購族不就沒有公寓可買(房子太舊銀行不放貸)而只能買豪宅了嗎?
到底20年後台北市的住宅市場會變怎樣呢?
我自己想像有幾個可能性:
1. 台北市政府放寬40幾年老宅維持原容積率就地改建。
沒有維持原容積率的話,4、5樓公寓跟6、7華夏以目前的容積限制根本沒有改建效益,建商不想收購,住戶也不想自力更新,只好放給他爛,就像現在的萬華區跟大同區,反正也賣不掉,自己不住就租人。
2. 銀行把放貸條件放寬到台北市50年內的房子都可以貸款20年
這樣可以解決接手性問題,但是屋齡老舊的安全性問題仍是無解。
3. 70%的老房子無法轉手,台北市住宅市場交易量少掉70%,仲介倒閉70%。
4. 遷都到高雄或台中,台北市就讓他自生自滅。
大家的看法呢?
距版主開版至今已6年半了,版主說的20年期限也過了1/3了。
看起來台北市個行政區除了房價持續上漲50%~80%之外,其它真的沒啥改變?
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順勢操作,多空皆宜,資金控管,克服心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