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過公寓也住過大樓,的確很多住公寓的住戶沒有配合的習慣,我遇過實際的例子
1.5樓住戶把頂樓視為自己的擁有物
2.住1樓的住戶把門口圍起來當自家停車場,有些擋人進出
3.不出清潔費和修繕費
4.門口放一堆私人物品,讓人上下樓很不方便
5.2樓或1樓加建
6.大門常不關
7.大門壞掉或換門鎖等,通常會有一二戶不配合分攤費用
8.廣告信亂丟,私人信件常不見
9.垃圾提前放到1樓樓梯口
10.以下省略
還有很多說也說不完,有的很難溝通,因為也沒有成立管委會也無法有效的溝通和請求配合
所以那位網友講的是這部份的問題吧
最明顯的是一些從公寓換屋到大樓的住戶,初期都無法配合管委會的規定,有些真的蠻頭痛的
說實在話,要我回頭再去住公寓.......那真的超不習慣的
我們不是在內湖工作, 是從小就住在內湖...
而目前住在內湖的星雲重劃區內(屬於太太那一邊的資產),
能住在有管理的新大樓, 對我太太其實很重要, 因為她沒有住過公寓產品,
因此換公寓對我太太而言是很大的掙扎~
而雖然我從小長期住公寓, 直到大學畢業後才開始住在有管理的社區近十個年頭,
有感於大樓有管理的好處, 其實是對於要回到沒有管理的公寓居住, 也是有所顧慮...
但如果硬要住在自己熟悉的區域(我和我老婆都是在地內湖人),
也只能尋找妥協點, 也才會開版提出這樣的問題。
其實大樓或公寓的住戶品質不是絕對, 主要差異在於...
大樓類問題可以交由管委會出面(以上指管委會有正常運作的狀況),
但公寓類就沒管理辦法, 只能靠住戶自律, 較沒有強制性, 因此品質比較不好掌控。
所以各位大大就不要再吵公寓或大樓的住戶品質問題了, 其實半斤八兩...
-------
有大大猜中我看的區塊了, 就是411巷那一帶, 開價及詳細地點不方便說。
亦有大大認為, 口袋不夠深就不要硬往台北住...
這個意思就是要比較 北縣新大樓 與 北市舊公寓 了...我想這部份也會有另外一番論戰...
但說實在, 我之前花了一年的時間, 在看北市以外的區域(桃園、北大、汐止等),
但最後我仍然選擇回到內湖, 原因也許是個人因素居多, 但我不會後悔作這樣的決定。
--------
後記:
目前與賣方價格有點僵住了,
我預期離"賣方+仲介"想要的成交價只差約20萬, 心真的很癢想加價,
但因其實我目前出的價格已經略高於附近的成交行情了...
在市場已轉向買方市場的情形下(我認為的), 我實在不想隨賣方起舞, 再把那20萬疊上去...
所以就僵在那裡, 但我真的不想當盤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