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ni wrote:
2011-04-20 16:37 by seini
看不懂樓主要表達什麼,不用事事都跟國外比,台灣有很多地方是外國人稱羨的.....
我們公司外國人來,搭台北捷運之後感動到流眼淚,現在我搭捷運都覺得很驕傲,尤其在忠孝復興站那長長的手扶梯更容易看出來
不太了解耶 為什麼在忠孝復興站那長長的手扶梯更容易看出來? 長長的手扶梯令外國人感動?
但說真的 台灣的捷運相較於許多國家的地鐵 是真的很乾淨
台北捷運和高雄捷運都很美很乾淨 雖說高捷是賠錢啦
teabox wrote:
開車路上,看到南部高雄的85大樓~曾經的台灣第一高樓,心中對於台灣現在的經濟處境有無限感慨,移民始終是最後一條退路。
說台灣最有國際城市發展潛力的是高雄也不意外,也唯有在高雄才讓台灣的水泥鐵皮屋文化裡,讓人看到一絲國際大都會港埠大城的格局。這也是為何痞子英雄要來高雄取景,因為台北不管角度如何調,就是拍不出來。
20多年前高雄起飛帶領台灣經濟邁向國際,許多人後來投資加碼死在沙灘上,有人至今還在對岸。是像現在常說的怪大環境?還是不敢說的政策錯誤或棄守?台灣走不出的困境,GDP也已停滯有失落的十年。
早期高雄的出口加工,現在台灣的電子代工,其實換湯不換藥。
高雄有曾經是台灣第一高50樓的長谷世貿及後來取代的東帝士85大樓,台北曾經只是個追隨者,台灣前十高樓裡幾乎都是高雄天下。
小時候在台北生活時,曾經童言問父母,"我們"台北是首都,為何高雄的大樓會比我們高!為何爸爸你說高雄有台灣第一家百貨不是台北! 爸爸我們為何要離開高雄?
綜合以上,是台灣自己限制住了自己的發展,選擇放棄高雄也放棄了自己海洋立國的競爭力。
出國留學有一段時間,發覺台北甚麼都有,很方便,但就是醜了點,就是少了一種國際都會應有的感覺氛圍~
隨著對岸許多城市的崛起,更不用說去看別人許多的東岸大城,上海及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所帶進國際經貿城市的元素,澳洲雪梨及歐美許多的港岸大城,再看看台北盆地。
首都概念原來還停留在台灣,也活在自己的童言裡。
曾經在我眼裡,我也認為台灣只有台北,台北甚麼都有都好,其實嚴格來說,我是沒有說服別人的立場,先說服的原來是自己。
情感上,我至今仍愛台北,也愛台灣家鄉,只是除了愛台北,希望台灣找出另一些出路來吧~
因為我不要我的下一代繼續問我同樣的問題。
最後,政府在北部談要打房的愚民政策,不會有成效的~..(恕刪)

Stormjam wrote:
限高90M是前幾年才修改的,之前是60M
這使得過去市民大道以北大部份都是1X層的大樓,而高樓都集中於南區
所以松山機場絕對是限制北市高樓發展的重大原因
即使到現在還是影響重大,這從蓬勃發展的南港經貿園區也遭限高就可以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