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轉貼] 每坪千萬豪宅將現身台北

看來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楚現在貧富差距到底有多大,

身價上億的人如果能叫大老闆, 大概大安區信義區隨便路上撞到人都是大老闆了.

這裡指的大老闆當然是指買的起每坪上千萬, 身價數百億金字塔頂端的那幾百人.

假如戶數有幾十戶, 賣給那些買的起的那幾百人, 也就夠了.

身價數億當然要低調, 因為根本沒什麼好炫耀的.
用mobile01作日記, 記錄重要的訊息.
zoes wrote:
超級豪宅初步規劃約40戶,1層1戶擁有超大型專屬游泳池、專屬1樓lobby、專屬電梯和豪華房車專用「車梯」,...(恕刪)


專屬電梯??
那不就至少要40部以上電梯
再加上車梯, 游泳池...
能住人的面積剩多少??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東莞台奴 wrote:
王永在的車遇到紅燈都不停的,因為他的時間比罰款還寶貴?...(恕刪)


他的時間比別人的命還寶貴嗎?
免責聲明:本文所載資料僅供參考,並不構成投資建議,亦不代表本人真實意圖,本人對該資料或使用該資料所導致的結果概不承擔任何責任。
東莞台奴 wrote:
你說的大老闆是幾億?還是幾千億?我說的是上千億的



不要用你的想像力,去幻想大老闆都是懶惰、窩在招待所吃喝玩樂,不愛上班。

之前是提到,住陽明山的大老闆,車子出了家門後,在仰德大道一樣得跟平常人一般塞在車陣裡。此時,你反駁說大老闆得自己開車嗎?我告訴你,無論自己開車或司機開車,都一樣會塞車,除非他坐的是直升機。此時你卻轉向說,你所謂的大老闆是身價上千億。身價多少,跟車子會不會塞車有啥關係啊?難不成身價千億大老闆的車子,開在路上遇到車陣時,會飛起來?

依照富士比的國際富豪排名,2009年國內資產上千億的人,只有五位。莫非整個陽明山只住這五位財閥?資產不到千億的,不算大老闆,不能住陽明山?前面你舉曹興誠為例,稱他為大老闆,這你豈不是前後矛盾嗎?因為曹興誠的資產不到千億。別把上市公司的資產,等同於董事長的個人資產。很多上市公司的老董,持股比例極低,實際資產不到百億。

我那幾位鄰居,有的是全國綜所稅繳稅冠軍;有的錢多到開銀行(當然是上市公司),持有土地量驚人,縱橫政商兩界,家族身價名列前茅的大財閥;其餘知名企業創辦人等,不一一舉例。此外,專業經理人則如知名外商總經理、金控總經理等等。這些大老闆,公事上一絲不苟,但與鄰居間的應對則是客氣有禮,管教子女都極為嚴格,不是像你猜測的那樣不按時上班、或者一天只上一小時班那般怠惰。

華碩創辦人童子賢先生,外出演講時,自己拎著電腦,到了會場自己架設連接資料,這就是低調,不是每位大老闆都紙醉金迷。

此外,某位王董確實會叫司機走路肩趕時間。這證明大老闆的車子,一樣會塞在車陣裡,所以才需要走路肩趕時間。不過這位老董叫司機走路肩的時機,多在高速公路上。至於市區道路,慢車道一堆機車,這時哪來的路肩讓這位老董鑽?此時老董的車,一樣得乖乖塞在車陣中。至於你說的大老闆叫司機闖紅燈,這就扯得太過頭。台北市遇到紅燈,左右向車道的車子魚貫穿越你面前時,試問:就算這位大老闆繳得起罰款,但也穿越不了橫向綿密車陣。除非他每天搭乘救護車,愈到路口就喔依喔依叫個不停,才有點可能吧?討論事情別太扯了!


chou1223 wrote:
身價數億當然要低調, 因為根本沒什麼好炫耀的...(恕刪)


我覺的這句話不對

雖然比他有錢的人還多的是

他還是有資格炫耀

因為在整個百分等級之中

他們已算是最高等級的那群了

就算上面還有人擋著

但他面對下面的那99%的人

也夠可以抬頭挺胸的了!
強尼0620 wrote:
旁邊有泰晤士河還是維多利亞港的無敵大景嗎 ?



大大這句話,實在有夠中肯…

stephen02 wrote:


我覺的這句話不對...(恕刪)




炫耀什麼?
金錢的多少讓人有上下之分?
jmucvjd wrote:
炫耀什麼?
金錢的多少讓人有上下之分?
...(恕刪)


你可以說沒有

但事實上就是有!

你當作沒看到無所謂

但他還是在發生

沒人說有錢的人比較高貴

但在這個社會

不論在那邊比較不用看人臉色卻是事實!

一般人對這些有錢人也會比較另眼相待也是事實!
chou1223 wrote:
看來很多人還是搞不清...(恕刪)


這個很多人探討過到底貧富差距大不大, 剛好今天有一篇文剛到講到這個議題可以參考看看


正確理解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9.21 01:29 am


主計處公布了2009年的所得分配統計後,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再度成為媒體與政府關注的焦點。

衡量所得不均度通常有兩種指標:吉尼係數與大島指數(Oshima index)。所謂大島指數,就是將所得分配分成數個等分,然後計算最高和最低組平均所得的比例;一般多將所得分成五等分,所得最高與最低20%家戶的平均所得比例就是常用的大島指數。此一比例越高,貧富差距越顯著。由於大島指數相對於吉尼係數更容易理解,所以媒體習於用大島指數做為所得不均度的代表。

台灣早年的所得分配相對平均,成為國際間經濟發展的典範。但在2000年後,不論從吉尼係數或大島指數來看,所得分配都呈現惡化的狀況。2009年統計顯示,根據所得最高與最低20%家戶「原始」所得所計算的大島指數為8.22;但若加入社會救濟等移轉支付後的可支配所得為計算基礎,大島指數為6.34,高於去年的6.05,表示所得分配更趨不均。

目前許多討論只從大島指數去看所得分配不均,這是過度簡化問題,其中還包括錯誤的解讀。所以,我們將試著澄清一些觀念。首先,任何統計指標,包括大島指數,只能呈現所得分配的某些特性,一定有其局限性。因此,批評大島指數的適當性根本是弄錯了重點,重點是如何正確解讀統計數據與指標。其次,主計處以家庭收支調查的家戶所得計算所得分配;既然以家戶為本,任何有關所得分配的討論都不該忽略家戶特性,否則即無法呈現不均度的真相。

以下僅舉兩個家戶因素來說明。以1980、1990、2000、2005四個年度做代表,家庭收支調查的資料顯示,所得最高20%的家戶中,戶長平均年齡在不同年代都在43至45歲,但所得最低20%的家戶戶長年齡卻由1980年的44歲,逐漸增加到2005年的62歲。再從家戶規模來看,前者家戶規模在25年間由5.7人降至4.2人,後者則由3.7人降至1.9人,減幅達一半。

這些結構因素顯示,現在的最低所得家戶中,很多是退休老人的家庭;事實上,戶長年齡逾60歲的家戶已超過六成。由於社會變遷,很多老人家庭與子女家庭分開,所以家戶規模變小。退休的人仰賴退休金、年金及儲蓄,但這些家庭自有房屋者超過八成,生活其實不虞匱乏。換言之,這些家戶雖是低所得,但並非貧戶。這種家戶特性與20年前的低所得家戶有很大的不同。

學者的研究發現,和大島指數呈現的表面現象相反,在控制了各種家戶變動因素後,重新計算的吉尼係數與大島指數都顯示所得分配不均度其實和20年前非常接近。這並不是說如今並沒有不均或貧窮的問題;相反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其餘的低所得家戶中,很高比重的戶長為年輕未婚的女性,也就是女性單親家庭;這些弱勢家庭是真正的貧戶,也是亟需社會福利與職業輔導的對象。

我們的說明其實並非創見,主計處本身早有專文說明如何解讀所得分配,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做過相關研究。但許多人不曾也不願花時間深入理解,卻只用直覺去論述,或者鸚鵡學舌一番。結果媒體颳所得分配不均的風,學者與名嘴就跟著起鬨下雨,政治人物則立刻打傘以免沾濕。這是台灣理盲而濫情的另一例證。

政府對社會現象的理解當然不能只靠直覺,制訂政策更不能人云亦云。決策者無法每件事都鉅細靡遺地分析,才需要好的政策研究與分析做為決策參考。所以,決策的基礎不在庶民,而在專業;兩者若沒分清楚,施政的品質恐就不堪想像了。

【2010/09/2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on.yang wrote:
101之所以可以開始有盈餘, 很大一部份就是你口中"錢匯海外, 投票才回國的人"貢獻的.


主要原因是陸客來台觀光..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