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關於台北市的都更政策~ 好市長接受專訪

紀 wrote:
供給與需求,本來就需要靠市場機制來決定的...(恕刪)


既然你都說要靠"市場機制"來決定
那為什麼郝市長還要特別放寬容積率來增加都更誘因
導致供給減少而需求不變的拉抬房價
這不也是在干預市場機制的"政治手段"
現在不過就是對郝市長用干預市場機制的手段來拉抬房價
一點點市場機制很正常的反應而已
紀 wrote:
其實大家不用那麼怨嘆...(恕刪)


都更是一個有爭議的政策.. 好壞自有公評..
但是.. 台灣的房地產交易的制度是非常有問題的.. 與房地產相關的稅收多不與實際交易價格掛勾..

使得:

土地或房屋的持有成本太低..
使得差價獲利不需繳交合理的所得..
好市長說
台北市的容積率是規畫給350萬人居住
目前只有250多萬人 (意思是容積率還每用完)
所以再開放容積率是OK的
這~~~~好奇怪了邏輯
我真的聽不懂


殊不知
很多都更議題的公寓都已經落入投資客的手裡
去看看有多少北市公寓是出租的吧
應該都是投資客的房子了
都更是"懶惰"政府推出的政策... bot或委託民間經濟力量以推動政策均必須考慮"誘因".. 是以"開發商"會找有利所圖的地區先做.. 對比大安區和大同區.. 開發商一定是以大安區為最優先.. 而這些優先順序.. 政府無法主導(我不知最近台北市政府是否有做政策調整??)

另外... 最令人垢病的是 這個 政策是否幅合全體市民的利益?? 我個人看法是否定的..

還有... 都更允許對他人財產進行"處置"(詳請參閱相關規定).. 我個人認為這是民主的倒退.. 不管都更的好處有多大.. 民主始終凌駕於上的... 更何況都更真是"全民利益"嗎???
太陽的升起不會因為公雞的啼叫而改變原有的運轉時程

房地產的走勢也不是我們幾個小朋友能夠左右的

所謂的"市場機制"是指價格的變化應該交由市場決定,當地區供給量高的時候,價格自然不會有太大的暴漲空間,反而有機會向下修正。

而都市更新則是屬於政策面,而非市場機制,現在全台北市房屋的屋齡以平均值來說有點偏高了,本來就應該要去規劃如何再讓台北市重新有新的面貌。把原本不合時宜的舊公寓小巷道重新規劃。

要發表文章的話,請先去花時間研究到底這次台北市政府端出啥菜色,然後再去發表高見,而不是只要看到關於台北市政府的政策就只想到批評。

有沒有人知道這次台北市政府規劃的政策著重在提高補助金,讓地區的民眾能夠自己組成都更團體,來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建商只要做好營造廠的工作。

這樣的正面的訊息都沒有人提出,只有一昧的批評。一樣米養百樣人,算了你有你的偏見,反正一個人的成功本來就是在很多選擇中做了最正確的選擇。

看過多少客戶,在五年前就開始說房地產會走下坡,舉例來說,原本不用300萬的自備款就能夠入主台北市師大附近,結果就是主觀,自己為是,最後的結果就是原本一坪28萬的公寓漲到現在60萬,從30*28=840萬,漲到60*30=1800萬,自備款在短短幾年就要多準備540萬,更不用提未來房屋貸款的負擔從每個月本利攤還約3萬,增加到快七萬元。M型化房價起與M型化人生,在關鍵時刻因為自己的偏見而錯失成功的機會。

潮流不可擋,不管房價往上漲或者往下跌,只有順勢而為才有機會成為贏家。購屋要考量的除了房屋內部與外部的條件外,更要顧慮到自己的未來負擔能力,不量力而為,就如同融資融券買股票,最好就賭到都是順手牌,只要豬羊變色,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紀 wrote:
太陽的升起不會因為公...(恕刪)


就是看了市政府的『都更資料』,才更確定這個根本是紙上作業,講講而已

既然大哥提到了這次都更的重點不是建商,那看看市政府的資料寫什麼...

『而本次所提之協助試辦計畫針對市民不願意透過建商,而希望以自力更新方式辦理,市政府則多管其下,考量更新遭遇相關議題給予不同的協助,一方面委託專業團隊針對法令程序不清楚給予個案協助外;對於前期規劃費用支應困難部分也提供最高520萬元規劃經費補助,讓更新的實益由社區居民所共享。』


簡單的說

1. 如果都更要找建商的,那就找吧~~ 我把容積率提高,讓建商用『容積率』做誘餌自己去跟住戶談
2. 如果都更不想找建商的,那就 @!#%@#%! (原文請直接抄上面那一段紅字)

問題是,台北市政府有沒有花時間去查看看,這些老舊建築真的是住戶不想找建商嗎?!應該不是吧?!
從以前到現在,政府從來沒有提過一個『標準 / 公開 / 透明』的都市更新計畫
搞到最後都是密室合約,每一戶跟建商談的都不太一樣
都更之所以沒成功,大多是因為這種東西
如果遊戲規則公開透明,誰不願意把舊房子換新房子????

如果市政府真的想都更,就花時間建立一套標準
例如 1F 有店面的更新方式, 高樓層的更新方式, ................................
花時間把這些東西訂出來,這才是真正市政府應該要做的

上面那種打嘴砲的東西還勞煩大有為的『台北市政府 好市長』來處理?!拜託~~~
這種嘴砲東西,鄉民就可以搞定了....

好市長從上任到現在,都是做這種嘴砲工作...
如果說當個『口腔彈道專家』就是市長的正職~~ 那我來吧!!! 我可以不支薪喔...


PS: 大哥前面談都更,後面突然方向一轉談房價... 嗯~ 彈道轉的好快啊~~~


紀 wrote:
太陽的升起不會因為公...(恕刪)


說真的.. 我看不太懂你發言的重點..

在此.. 我想還是不討論房價.. 我們來討論都市更新...

先不管台北市怎麼做?? 舊社區改建不是只有現在才發生.. 30年50年前就已經發生了.... 那以前這些改建案是怎麼做的?? 除了涉及都市計劃政府強制征收外.. 其他的改建都是民間自發行為... 為何民間願意自發性改建? 因為附近的房屋價格因都市變遷發展上漲了.. 有建商覺得有利可圖..

現在.. 台北市以政策介入原本是民間自發改建行為(放寬容積率.. 給補助款).. 我想問.. 這就是所謂"市場機制"?? 我倒覺的是公務員"圖利"他人..
台北市政府應該直接成立都市更新輔導單位(財團法人),允許銀行投資一定比例(都更輔導銀行)

由這個都更輔導單位直接進行都更整合與輔導,有許多優勢
1.公信力會大增
2.公平性也會受到信賴
3.成功率也比較高
4.都更速度也可以加快
5.銀行可以第一手參與輔導與評估
台北市政府應該考慮這個做法會更有效
好市長的意思是台北市還可以擠100萬人進來
沒聽到他有啥基礎建設的配套
再擠100萬人
台北的生活素質會變好?
lorrentin wrote:
好市長的意思是台北市還可以擠100萬人進來...(恕刪)


可能是這個意思沒錯,不過這100萬人應該不是來自台灣其他縣市(因為房價相比太貴),而是來自海外

可能50萬來自回流台商,50萬來自亞洲其他各國首都大城市

至於配套措施已經在做啦

1.持續蓋捷運 (紓解交通)
2.發展松山機場,加速與亞洲各大黃金都市緊密連結
3.開發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4.開發社子島
5.加速軸線翻轉,開發北市西區
6.強化北市北縣合作 ex.開發淡海新市鎮
7.推動北市都市更新
8.持續強化台北港對外交通
...... 族繁不及備載

加上"A夠發"競爭優勢、17%營業稅、10%遺產稅、兩岸航線持續擴大、完整電力水力通訊基礎建設、世界級的醫療水平、耐操耐勞的肝...這100萬很快就擠爆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