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lon wrote:
每個人的狀況不同. ...(恕刪)
同意+1
男友媽住公寓五樓
以前也不覺得怎樣住爽爽
現在六七十歲了,每天去完市場買菜
要扛著好幾公斤的菜籃車爬五樓
這時就覺得吃力了
接下來也是想換到有電梯的大樓 或公寓一樓
(不要說老人家了,有時候連我們去costco大買完,
或是出國完扛著二三十公斤的行李回到家,都很慶幸不用爬樓梯)
而以前我們沒車,出門靠捷運或機車
也不覺得停車場有多重要
開車後,每天下班回家找車位變成最痛苦的事
最終也是換去有車位的大樓....
也許開板樓主覺得這些都不會造成不方便
但對有需要的人來講,有沒有電梯/有沒有車位,就差很多
當然要構成良好生活機能還有其他諸多要素
但不可否認在臺北市,電梯和車位對大部分人而言都是頗重要的一環
生活機能要分內外
說一下"外"部的生活機能
吃飯(大宴小酌)、買日用品、公車站、銀行、郵局、文具店、五金店、全聯社、市場...
在大台北不太偏僻的區,這些東西在10~15分鐘內可以走到的地方,都是生活機能很好
如果住到一些山坡地社區,想要買個鹽X雞或買個小五金,不開車或騎車就不行了
內人有一個雞蛋理論,可以5分鐘買到蛋(便利商店也可),就是好地方
後來我遵守專家的意見,找大馬路後排的第一條巷子買屋
不過~~~~~~~~~~~ 都更後
小店不見的快,很多店不見了
要多走5分鐘才找的到我要的店
有些傳統糕餅店不見了,鐵窗店不見了,五金店少了,文具店要到學校附近
肉圓要靠近市場的店才有
最近,我住的小鎮又一堆都更,大樓一個個都到25樓以上
他們的樓下除了銀行外,大都租不起了
香燭店也走了,豆漿店又少了一家
除了美國M及日本M,早餐沒什麼選擇
都更~~~~ 其實也把"外"部的生活機能"更"掉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