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tuv wrote:奇怪啊 ?樓主列的表...(恕刪) 跟據我這幾年看房的經驗2008年的時候,景美的老公寓大概是900萬一間現在大概是1200萬左右松山區的中古大樓2008年的時候大概是40~45萬/p,現在大概是55~60萬/p趨勢就跟他講的40%差不多
個人還是認為未來只有把利率拉到中性水準,是最利經濟發展的了。姑且不論企業界大吃低工資、低融資利率的豆腐,連一般人也在套資本利得,或套租金(比方說租金報酬率2.5~3%)及貸款間差價,就是錢太多了,太便宜了這個最大的關鍵造成的。
就所述的話幣供給模型來看如果匯率長遠來看是貶值的趨勢原物料上漲通膨壓力持續增加緩步升息與調降進口關稅沒辦法紓解通膨壓力國內薪資踱步不向上提升再加上房仲"今日不買明日更買不起"的氛圍之下會不會再推升房價上去不過個人資產重新配置應該是需要探討的部分將現金轉成高配息股票還是高利率外幣定存比較好?
我認為交易是雙方買賣才會成交的價格...不是全由賣方說賣多少錢...就可以決定一切...版上也有朋友提到 奢侈稅15%成本加在買方身上不就好了...又可以創造太灣另一個經濟奇蹟了..市場行情會是由賣方亂開價就可以成交了嗎?成交價的明確及公開是有必要...但身為買房子的我們...是否要多做點功課...多親自去實地訪查真正行情這才是真正可性度的成交價格...而不是聽別人講的...
嘉澤 wrote:這是我最近看到房地產最好的一棟樓.......................... 同意。開版文無法面面俱到解釋房價現象,但起碼提供某些面向的觀察探討,算是很不錯文。(也佩服版主在此無稿費的版,有如此耐心整理文思後留文與回文)。
有內涵~~讚!!說到心坎裡了...同意+1關鍵在於央行!!往後回顧這段歷史,不知這個6星總裁到底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央行你不要再校長兼敲鐘了,韓國,新加坡的浮動匯率那麼大,也沒看到他們缺少競爭力阿...該倒產業就讓它倒吧...保護過頭如同之前的汽車業,有什麼競爭可言!?但在下有一事不明還請賜教,"有需要就買,但買了之後大跌,那只不過反應鈔票又變值錢了,但你買的房子本身的價值並沒有太大改變..."對於買了之後大跌的人真的沒差嗎?只不過是反應鈔票又變值錢了,...問題是我已經失去了那些鈔票不是嗎?午夜夢迴裡,我真的不會痛心疾首,憤世忌俗嗎?真的還有安定且幸福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