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小弟想出打房的好方法

依房價分級距, 課不同的交易所得稅...

500萬以下 1 %
500~1000 2%
1000~2000 5%
2000~3000 50%
3000以上 500%
1億以上 5000%

OK, 真正好的地段房價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並且飆超高價, 但沒(少)人買 (想想...原本3000萬變1.5億...)

久了沒有人想蓋豪宅, 因為沒利潤, 也不好賣, 只好轉而蓋中低價房屋

供給會變多, 房價就會受壓抑, 應該會卡在2000萬以下

1D4 85/135L/16-35/70-200L, EM5 12/25/45 打開心眼看世界
土地收歸國有太激進了
一竿子打翻一群人不太好...且考量到公務員的執行力很差
直轄市土地收歸國有就好了....愛炒房的建商跟金主 去幫忙縮小城鄉差距吧
一石二鳥...既沒有剝奪投資客的興趣跟建商的生存空間 又能縮小城鄉差距....媽呀 我真是天才
小弟到是有個方法~不知道行不行得通

限制每人登記住宅總坪數

比方說每人限制15坪,以一家四口為例 可以有60坪(很大了吧~),以現在的稅制徵收
超過這坪數之後,增加多少百分比的坪數,就增加多少百分比的稅.

當然會有很多配套~比方說小孩外出念書~工作,以至獨立成家後,會有很多配合的計算式,就再說摟~

有錢的老爺們盡管去買超豪宅,多付點稅,也是好事,有閒錢的老闆們,也可以多買幾戶,煩請也多付點稅.
也可以打到投資客~這方法如何?
打房...說給貧窮老百姓選前聽一聽而己...
真的打了房,建設公司賺不到錢,政治獻金從哪來???

還在做夢嗎?該醒醒了!!!

吳小胖1229 wrote:
建商總是說台北的地賣...(恕刪)


雖說是自由經濟
但是不是所有商業行為都是自由的
舉凡有關民生必需品如油 電 水 糧 等 還是須有公權力介入以防壟斷及烘抬價格
土地也是民生必需用品 卻不受管制
這就是最大的弊病
否則時代越進步 科技越先進 人民生活應該越快樂越富有及自由才對
現在人民的快樂指數反而都是下降的 即使是美國等先進國家也是一樣
版主所言的限制政策是對的
可惜政府不敢作
因為財團是政治人物的金主 土地炒作 政治人物也都有插一腳
看到很多人從事公職10幾20年 名下土地房產都有好幾筆
看也知道有問題 公職人員的薪水是死的 買不買得起這些東西都是算得出來的
最好是每個人都是投資股票有成再轉買不動產
這麼會投資股票 就去當國民年金 健保金 的操盤手啊
國民年金聽說2030年就會倒了...
原PO有考慮到炒房屋的問題嗎?
剩下的空屋不代表沒人買
很多是買來投資等著轉賣
限制土地開發無法抑制投資客的炒房屋
房價仍然會不斷的隨著一手轉過一手上升
政府不管換誰都沒膽去對那些高官或大老闆們動手
不要說有錢好了
光一個社區住宅就被附近居民抗議了
社區住宅對無力負擔高房的人是好
但是對附近住戶和想去投資炒房屋的人卻不喜歡
人大多是自私的
都只希望是別人的房子跌下來載去買起來轉賣
沒人會希望自己的房屋價值縮水
只要跟錢有關的事情都不是能簡單解決的
除非向大陸一樣中央下令地方政府和人民也只能照做
民主社會早就是資本主義的社會了

吳小胖1229 wrote:
建商總是說台北的地賣...(恕刪)


打房的最好方法, 就是每個身分證號碼 只能有一間房...
打房..看看美國現況
Haily wrote:
打房給沒能力賺錢的買...(恕刪)

吳小胖1229 wrote:
建商總是說台北的地賣...(恕刪)


我覺得打房並不難,只是利益太廣了,不然政府地那麼多,精華地段都蓋國宅,只租不賣,保證租到不想租,禁二房東,租金就蓋國宅的成本加上利息去計算,要是我也不買房改租國宅,可能原本買房的錢,拿去買股票賺的股利就可以付房租,不過這樣建商可能會倒很多
我同意樓上說的 一個身分證號碼 只能買一間房,或是可以放寬到兩間.這樣應該夠住了吧!

讓買房子的"動機" 回歸到最初-->因為我要住 所以我買

而沒有其他投資,置產,保值.

再不然
住宅區 2樓以上 每個身分證號碼僅能持有2戶!

這樣夠了吧
要炒房就去炒店面 商辦!
再不然店面照打 店租下降 消費者才可以買到更物美價廉的商品!

短時間之內可能會讓部分人財產縮水 可是在大家都買得起房子的情況下 多餘的閒錢拿來消費 自然其他所有行業都可以跟著獲利 長遠來看打房市好事!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