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nderDragon wrote:
所以除了美國以外,
那其他國家也應該有漲兩、三倍才對嗎?
...
這票持有滿手美金的美國債主們,選擇的避險工具未必是房地產,其實也有一堆選擇黃金,造成黃金開始飆漲。
此外選擇房地產的話,也必須對該地區有一定的熟悉度,因為房地產的價值在於所在區域,就算是台北市,也還是有所差異。此外就是成本的考量,東京都銀座比台北市更好大家都知道,問題是太貴了成本太高,成本太高也是避險要考量的風險。
所以如果選擇房地產當避險工具,通常會選自己熟悉的地方,正好這些債主很大一部份都對台北市還蠻熟的,所以...當然買中國大陸地產的也不少,所以對岸重點精華區也是漲的一踏糊塗。
其實,也是有些人去找越南啦這些地方的房地產當避險,實際上有新聞出來,問題是有幾個人熟越南房地產啊...
總之,不是所有國家,所有地區的房地產都可以當這波量化寬鬆下的避險工具,所以引言那樣的推論都是沒道理的,甚至台北市內的房地產都不全是可當避險工具呢。
台灣整體的房價就更是慘慘慘了,但是我就要問啦,高雄市房價那麼便宜,你幹嘛不去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