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雨遮又要算數,改革3個月變卦

不知道大家對公設或是雨遮的計算方式何必要一直計較

一間房子面積100坪所有成本1000萬
以公寓(0公設)來說,要賣一坪10萬
以30﹪公設(雨遮)的大樓來說,也是要賣一坪10萬
如果公設(雨遮)不計入坪數,就是要賣一坪14.3萬
如果公設(雨遮)算半價,那他實坪賣一坪11.8萬,公設(雨遮)賣一坪5.9萬

最後的結論是:
對買方來說沒有比較有利
更複雜的計算方式容易讓建商設下陷阱
每間標的狀況不同,即使知道該地區的實際成交金額,一般人也根本無從比較

簡單來說公設(雨遮)不計入坪數
看上同一地區的房子
30坪的實坪
一個有中庭花園、健身房、游泳池
一個就是基本梯間公設
要怎樣比較價錢,還是這樣設備值得你用多少錢來享受?
??

zaza213 wrote:
不知道大家對公設或是雨遮的計算方式何必要一直計較
對呀,為什麼建商會這麼計較呢?
明明就可以複雜點,在公式中動手腳賺錢
卻沒事要找院長吃飯聊天
好好的照新規則走,不就一切沒事
現在突然卡這麼一下,有什麼"好處"呢?
一個中文,各自表述
zaza213 wrote:
不知道大家對公設或是雨遮的計算方式何必要一直計較...(恕刪)


一切都是在引導正常正確的房地產消費行為和習慣,

就像是買粉光蔘一樣,一家100g 100元,一家100g 150元,

100元那家是裝罐連包裝提袋一起稱重量,150元是直接淨重稱重量,

雖然裝罐、包裝、提袋也很重要但是不是主要商品!

房地產也一樣不需要太多花俏的包裝算法,

其他國家這樣做法很久,不知道難處在哪裡?!

就像路平專案一樣,不是做不到,只是要做不做而已!
zaza213 wrote:
不知道大家對公設或是...(恕刪)

我也搞不是很懂...
為何建商要為了這麼小的遮雨棚去找偉大的白院長講話呢?
這裡面一定有陰謀...
原因很簡單阿,這五年的新房子大部分都是有雨遮的,建商都已經賣掉了,請問突然宣布與遮不計入權狀,如果你是兩年前買的新房子,權狀無緣無故少了好幾坪,你要跟誰要.跟政府還是建商.我看應該是申請國賠了.
有大大可以幫忙釋疑嗎? 新的權狀沒有雨遮的登記...舊的權狀有雨遮的登記...
那中古屋買賣要怎麼看總價呢? 新的跟舊的物件要怎麼計價呢?
johnnyw0719 wrote:
有大大可以幫忙釋疑嗎...(恕刪)

那跟國外一樣都賣實坪就好..
大家才會知道自己到底買的是什麼..
才不會花一大堆錢..買到是建商的騙術
faro wrote:
那跟國外一樣都賣實坪...(恕刪)

就算一坪多個幾萬..至少買到是自己看的到的地方..
建商都灌來灌去..錢都進去建商的口袋..
buffett01 wrote:
今年四月間,吳敦義接受本報專訪時曾炮轟,建築業把公設和可使用面積用同樣價格販售,一坪雨遮要價五、六十萬,讓「草繩跟螃蟹一樣價錢」的行徑,簡直像「土匪」;他也公開支持內政部改革,讓室內可使用的面積與陽台、雨遮分開登記、販以不同價格,以符合公平原則。
...(恕刪)

上面的說法:
"讓室內可使用的面積與陽台、雨遮分開登記、販以不同價格,以符合公平原則"

好像沒有提到雨遮不登記

那麼,之前到底是誰說雨遮不用登記的


還是說,有其他的新聞版本?

建商當然想算錢呀...
今天早上開車上班時特別注意了一下附近新蓋的房子,"雨遮"理論上不是要有窗才需要嗎?那為何在每層樓的外樓都來上那麼一圈呢?沒有窗的外牆也來上一圈...再加上"雨遮"因為不用考慮樓板載重,所以用料不用像真的樓板用料那麼實...
但是卻可以賣你樓板的價格....那樣一來,可以多賺你多少呀....一層樓假設雨遮多算10%,但是成本只要一半...那也就是
說...他可以再多賺你15%的錢...多好????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