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一坪要多少才叫買的起呢?五萬?十萬?二十萬?四十萬?.
跟您說個很不幸的事實,市場機制就是,房價往下修正的時候,在同一個地區,相同物件,有人認為每坪50萬就可以進場,有人認為40萬才要進場,那四十萬的人買的到房屋嗎?輪的到你嗎?因為你買不到所以你就喊貴,喊不合理,請問誰理你阿!!
講白的若LV每個人都買的起的話,那也不要叫做名牌了,那叫做地攤貨.
台北市就這麼點丁大,中心地段的房屋,成屋很多,但是請問有幾戶在賣的.僧多粥少,怎麼處理,當然就是價高者得阿,不然要政府去規定屋主賣屋的時候要比照市場公定價,給你去抽籤阿,有抽到中樂透,那叫做公平嗎?連共產黨都不敢這樣做了.
有機會可以去研究高雄市的平均房價,這十年來的走勢.然後再對照高雄的就業率,以及平均所得.
供給與需求,本來就需要靠市場機制來決定的,你有錢我有房子,喜歡就交換,不要就拉倒.
除非您住在對岸.不然民主喊假的嗎?
個人認為台北市政府推這個方案,其實對於均衡房價是有相對的幫助,但是這個效果是要長期來看而非短期做結論
因為以目前的政策,短期來說若公寓的房子可以讓你一坪換一坪,現在住室內30坪的房屋,就相當於一間權狀42.8坪的房屋,大家將心比心來討論,我抓保守值不要隨便亂喊百萬,若未來這一間房屋價值42.8*˙70萬=2996萬.以現在的公寓坪數去換算的話每坪接近百萬.若屋主要將未來的價值滿把抓,誰要買單阿,但是若屋主願意讓利的話,那就看每個人的認知了,有人覺得未來可以賺500萬,就買了,有些人想要賺1000萬的話,那間房子肯定輪不到他來買.換算起來舊公寓的房屋每坪隨便也要70萬以上,因此短期之內的房價是不可能降價的.
而長期來說,假設那些房子都可以改建,平均一棟四層樓的房屋改建成7層樓的華廈好了,這樣就多了四成的空屋,到時候就有四成的釋出量,一但量多的時候,決定價格的自然不是屋主,而是買方了.依照目前政府的規劃未來那些房屋蓋起來的坪數必須是一般民眾可以擁有的.那自然的就會依照各區段的人民所得收入而有不同的價位,
房價自然就可以趨於平緩,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買的起的.
而重點是真的每個房子都可以改建嗎?每間都可以黑土變黃金嗎?沒有包大便的嗎?
當然有阿,透過小弟我就可以幫你辨識到底是黃金還是大便拉!(這是廣告詞,老王賣瓜自賣自誇,相信的找我不信的當笑話看摟,不用太認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