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南港]生技園區環評通過!

個人是對那些"有點社會地位"的一群人跳出來,
說出了一些不理性且無知的論調,感到可笑與厭惡!
環保和生技園區,一定是可以找出一個平衡點出來,
但最後的結論是只有順我者昌的話,那就無法叫人們信服了。
他們應該要去叫囂的是彰化的國光石化吧?那才是要消失的溼地。
今天又不是八輕、十輕的要蓋在202!

當年,軍方決定遷移時,中央曾一度計畫將衛武營變更為住商用地,一方面興建眷舍與平價住宅,另方面則做商業使用,這是為解決軍眷與鄰近民眾住宅之需;但當時擔任高雄市長的吳敦義,呼應民間改建公園的主張多次向中央力爭,最後終於獲得經建會同意

這位記者會不會又要來收割別人的成果啊
我只知道衛武營是在高雄縣的鳳山市,和曾擔任過高雄市長的吳先生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上不是要來戰文,而是這幾篇官方宣傳文意意味實在濃的可以


再者,籌建生技園區應尊重生態保育是一回事,但若要依此跳躍到「哪裡都可蓋園區,何必在南港」的評論,則似乎是不了解生技產業特性的外行話。

全美國知名的生技園區只有四案,一是在聖地牙哥鄰加州大學SD分校,二是在波士頓毗MIT與哈佛大學,三是在舊金山灣區近史丹佛大學,四是在杜克大學金三角旁。生技產業的發展,需要極長時間的育成、極便利的金融資助、極堅強的專業研究支援,這就是所謂的多面向群聚。

202兵工廠其實和中研院有一些距離,中間隔了一座小山,若要從中研院到202的現址,目前要出中研院區從研究院路轉忠孝東路7段再轉昆陽街外,沒有其它的路可以走,除非就是從中研院再新開闢一條山路直接到202的現址才有可能

202兵工廠.我在南港住了40幾年從來沒進去過.就算老在地人
.我看也百分之95以上的人沒去過.何況裹面什麼樣誰知

並不是那裏不好或是不吸引人
而是都是管制區,你想要進去也沒辦法
我是希望202遷走,原址就還是保留做生態公園,不要有其它的開發,我想,這樣對於大自然才是最好的方式吧
如果只有中研院的生技園區案,這個我想爭議比較小,

只是目前政府是想要藉由生技園區偷渡其它的開發案
這個才是有很大的爭議吧

我是南港人~住了二十多年了
我很反對開發202兵工廠~~
很多鄰居也是如此,或者大家可以去中研市場做訪問,
就會知道了~

當然不能因為一個人抗議,就決定~
但也不能說只有一位有名人士不贊同,而忽略其他也反對破壞自然生態小百姓的聲音

202兵工廠很多人沒進去過,我也是
但我家頂樓可以看到202兵工廠~~
你知道那塊地有多美嗎?一整片綠油油的草原,外面環山,
下午時總看到很多白鷺鷥和不知名的鳥兒往202兵工廠飛去~
新聞的畫面,那水池還有好像是水鴨在裡面游來游去~
台北污染這麼嚴重,
爲什麼還要破壞這珍貴的綠地呢?

且南港溫度較台北市低,空氣也較為清新~
南港人們,你們真的都沒感受嗎?
你們知道原因就是有202兵工廠這樣的綠地和附近不能開發的小丘嗎?
不要因為沒進去過,就單就表面來評估!
生態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了!

且該地其時離南港三鐵共構的車站很近,
生技園區多少有些污染,
若未來一個不小心,造成防疫漏洞,很快就會到南港車站和南軟了~~那大家就一起淪陷啦!!!!
哈哈~~這樣大家會比較開心嗎?
>""<

希望專家們能真的以專業來衡量,不要變成政府的"應聲蟲"!!!!!!!!!


抱歉,有點氣憤,請見諒~~因我真的太喜歡這裡了,
不希望為了無謂的微薄利益而傷害無價的環境
ginger23712 wrote:
我是南港人~住了二十...(恕刪)


不是微薄的利益而是龐大的利益
我贊成變為生態公元讓臺北市民有更多的綠空間
不過那些政客與既得利益者(財團?民代?)是否有這種胸襟與智慧?
對於"那些人"而言真的是很龐大的利益~
只是對附近居民或不相干的人而言,就是無謂又為薄了~ 呵呵 我愛綠地

不過是否要改為公園,我個人持保持態度~
因為只要有人進去,則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有人就有汙染,這是不變的王道XD
例如在整地,修步道,開路時,裡面的毛毛蟲或甲蟲幼蟲就被殺死了!!
這樣我未來帶學生在附近去哪裡認識生態和找甲蟲(不好意思,小教師的需求)?

總之,不管是否為濕地,裡面的珍貴自然環境是事實並存在的,
不要拿這塊地和六輕相比,並不恰當~
畢竟早期開發是因為台灣要起飛,且大眾環保教育和意識貧乏,
但在現代,台灣已到這程度,大家應更有自覺~

有聽說啦~未來202有一部分地,要做為"商業區"和"住宅區(豪宅區)"?
若有誤請指正!
就此而論,若我是財團或既得利益者,應該這輩子甚至子孫應該都可以活得很開心了吧?!
那政府的把關和說法不知道能不能信了~希望最後不是"笑話一則"
這種事就是這樣...

如果202不遷走, 保留現狀好不好 --> 好阿! 雖然沒去過, 但遠看還蠻美的!

如果202發生火藥爆炸, 保留現狀好不好 --> 不好, 軍方居然多年掩蓋兵工廠"可能"發生爆炸的事實, 將不定時炸彈長期放在住宅區旁, 應快快遷走!

如果202遷走,改成公園好不好 --> 當然好, 有大片公園誰不喜歡

如果202遷走,大部份保留成生態公園, 小部份出租給誠品經營書局和精品百貨, 臨大馬路的區塊建優值平價國宅, 回饋附近居民好不好 --> 不用說, 我現在就想搬過去.

如果202遷到你家附近好不好 --> 當然不好, 誰希望彈藥庫在自家附近!

以上都是很"理性"的討論!
best101 wrote:
觀念平台-從衛武營看...(恕刪)


我有時看到政府什麼都要發展就會覺得很難過...錢都亂花...
台灣一年中央政府總稅收: 1兆5...可能還比不上美國幾間國家大型實驗的預算...
但是台灣什麼都想做...

一下子要做

金融中心
亞太營業中心
轉運中心
科技島
生技島

以上有那一個有做到...

比金融沒有香港跟新加坡開放
比營運...上海復地與中國市場的誘因也比不上
轉運的話更慘...我們機場可以看嗎
科技島勉強..但是實際上只是製造...關鍵設備或是原料還是在美國日本手上
生技島喊了20年....現在好像蓋個生技園區就可以了..... 法規, 教育, 定位, 市場, 人才, 資本市場的健全度...


我只想說台灣很小...資源很有限...不可以什麼都做...資源彼此會有排擠效果...只能從現在最有優勢的下手才有Synergy


若是爭議那麼多.有人贊成.有人反對

那不如搬到士林北投科學園區.那地方不是剛要動工嗎?搬到那邊去.我想就不會有爭議了
robert1124 wrote:
我有時看到政府什麼都...(恕刪)

大大說的真好,細數幾年來開發的生技園區可多著呢竹北生醫:竹南生技:銅鑼生技:南港生技,這還只是北部幾個比較大的我還沒算中南部的。現在的成效如何大家有目共睹。這樣花錢來蓋園區意義何在,更何況是中研院主導我敢斷言最後的效益都只是一些紙上美化的數字,實際效果一定很差。202要不要開發是一件事,開發要做甚麼更是要注意。
轉貼中研院聲明稿,可以看看中研院對這件事情的觀點,內並有202內部設施分布空照說明,此資訊應有助於理性討論

連結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在環保價值之內尋找共存共榮的空間

中華民國99年05月16日

感謝近日諸多先進,對行政院核定由中研院規劃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給予諸多指教與建議。環保人士所強調的基本價值,我們非常認同,我們所做的是在環保之內找尋發展的可能及共榮共存的空間。我們將依法將全案送交環評,並盡全力規劃維護生態的計畫,遵照環評結果興建,若不能通過環評,便中斷計畫。此外,我們再度提出幾點說明,以表達本院一貫之關懷生態環保的立場。

第一、 我們將以珍惜之心,繼用這塊已開發、已使用的土地。
202兵工廠共185公頃,規劃中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約25.31公頃(附圖一)。本院係繼用國防部目前已經使用之9.6公頃土地,盡量於原有老舊建築物之地區重建。未來園區9.6公頃只作低密度開發,其餘15.71公頃回復綠地原貌。25.31公頃預定地內都將進行生態復育,人工滯洪池部分(附圖二)將朝更為生態環保方向規劃,所有建築都將採用綠建築概念設計。園區開發範圍,皆不影響防洪、滯洪、排洪。至於各界關心的三重埤、土地公廟、王義德墓等,皆在25.31公頃園區範圍之外,位於202兵工廠159.7公頃土地內。我們對這個地區支持保留原貌,延續其人文與生態之意義。

第二、 生技研究園區將依生態考量設法限縮建築。
在鄭重考慮各方的寶貴意見後,未來將設法縮小對9.6公頃可用地的開發。中研院生醫轉譯及核心主題研究中心、育成中心、國科會動物中心、經濟部生技中心以及衛生署TFDA等共同進駐單位將以需求最急迫、人數最少為原則,以進一步減少建築使用對環境的衝擊。

第三、 生技園區只研發、不生產,執行最嚴格環境與生物安全檢測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與目前國科會所主導之科學工業園區不同,屬於研究單位而非生產單位。國家生技研究園區用地僅限於基礎科學研究與轉譯研究,對環境衝擊低,絕非累聚大量人口與資源的傳統「製造生產」園區所可比擬。中研院「院區環境規劃委員會」包括多位生態環境專家,將從最初階段即積極參與生技園區之規劃與設計,期能融合環保專家長期經驗投入綠化工作。未來所有園區的研究與實驗,亦將依照衛生署最高標準,執行環境與生物安全檢測。

第四、 「群聚效應」的必要性
感謝各縣市地方政府於此議題出現後,熱情善意地提供本院諸多新選擇地點。然而,一個園區能否成功,不可或缺的條件之一是「群聚」。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之所以能成功,與該園區和清華、交大所形成的「群聚效應」有重要關聯。生技研究園區與科學工業園區性質雖然不同,但需要的「群聚效應」則一。綜觀美國波士頓、舊金山和聖地牙哥發展生技科學園區的成功經驗,若期待台灣的「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能夠成功,必須緊臨重要學術機構,產生「群聚效應」。當初研究園區的規劃,就是希望能夠充份利用中研院的基礎研發能量、實驗設施與行政資源,來扮演領導、整合的角色,並充分結合北部生技研究機構的能量。若園區未能鄰近本院並進一步聚合鄰近地區已有的醫學教育、研究、醫院等機構已有之特長,則實驗設施、人員、資源就無法發揮功能,生技研究園區亦無從建立。這也就是何以美國加州80%以上的生技醫藥產品,皆源自於學術機構的研究成果,再加上鄰近的研究型生技公司所形成之聚落繼續進行之轉譯研究。

第五、 台灣生技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
政府最近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有三項與生技相關(醫療、生技與精緻農業)。當前生技產業面臨法規、研發方向、創業環境、人才外流等諸多瓶頸,克服的關鍵就在於由研發至育成及新創公司的過程順利轉軌前行,政府的「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乃應運而生,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即在結合經濟部、衛生署、國科會、各大學和生技產業研發機構,藉以克服前述法規、研發、創業、人才的瓶頸,共同努力執行推動國家生技發展政策。

開發生技新藥的多重環節中,從基礎研究到新藥量產上市,每個環節都有不同的專業與價值。台灣非常適合發展基礎科學研究(第一棒)到轉譯研究(第二棒,包括臨床前動物試驗與初期人體試驗)的階段。台灣基礎研發能量充沛,表現出色,然而,接下來關鍵的轉譯研究卻仍須補足。由於轉譯研究所需投資不多,但卻是發展知識型產業的關鍵之所在,就台灣的人力與資源而論,是相當適合的產業模式。

台灣的生技產業正在與時間賽跑。以南韓為例,近年來南韓不但在電子、汽車、文化創意方面蓬勃發展,在生技新藥產業方面,起步較晚的南韓,近年來傾全國資源投入生技發展,如今已成功開發出4種新藥通過美國食品藥物檢驗局(FDA)許可上市,已行銷於全球,其產值及所帶來周邊產業,已經給韓國帶來巨大利益,且已大幅超過台灣。反觀研發能量遠高於南韓的台灣,因為各方整合困難,目前連1種新藥都尚未開發成功,只能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如果台灣未能自創生技品牌,將永遠只能停留在代工階段,殊為可惜。

第六、 建構理性討論公共政策之空間
我們認為,任何公共議題,都應該是環保、發展、文化、社會公義等多方意見交互討論而成。科技與環保絕對不是對立,許多生態議題也需要科技來解決。我們很感謝近日來各方的討論與指教,對環保人士善盡公共責任,表示敬佩,更期待此次國家生技研究園區開發之討論過程,能為台灣未來各項開發計畫樹立環境生態優先考量的一個新典範,使科技與發展共存共榮,奠定永續生技發展之基石與生態保育雙贏的目標。

新聞聯繫人:
葉義雄,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處長,yehyh@earth.sinica.edu.tw,(Tel) 886-2-2789-9403
梁啟銘,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公共事務組主任,cmliang@gate.sinica.edu.tw,(Tel)886-2-2651-8030

發稿單位 : 公關室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