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先生 wrote:
我只是想說:根據美國統計資料,長期投資,資本市場回報是高於不動產!
不曉得美國統計資料有沒有統計到去年的金融風暴?

另外,我們是生長在台灣,不是美國,不是眾空頭都強烈認為房地產是很 Local 的產業嗎?拿美國的統計資料有何意義?
小虎先生 wrote:
不只是心理上,就看現在五十歲上下的人,如果開始工作時就存錢買房,不亂花,跟二十年來非常注重生活品質,但沒有自己房子,或同金額資產(有些人有股票或公司),一身擠不出幾個錢,兩者一比恐怕不只是心理差距,而是真的生活差距了!...(恕刪)
又是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誰說開始工作時存錢買房,就不能注重生活品質啦?
你的理論跟實務老實講差距很大,你去看看現在五十歲左右的人,身上一無所有、生活品質低落的,多半是沒有房子的租房者,反倒時那些「辛苦」一輩子擁有個自宅者,現在生活品質會好很多。
achitsai wrote:
現在50來歲的人在3...(恕刪)
我問過我父親,六十歲,當年民國七十四年買我家是他薪水多少倍,答案是四十坪四百出頭(二手屋約六七年七層雙拼),當初月薪約兩萬多,也就是兩百個月左右,繳貸款也是繳的很累!同樣位置(因為是金融單位)職等人今天約可月入大概五萬多!以兩百個月算也是一千萬出頭,當然地段不同,二十幾年前我家用現在長大的大台北市去比,約是台北縣較好區,例如永和或三重吧!巷內五六年房子二十幾萬三十萬內,大概吧!
也就是現在人負擔也沒比上一代多太多,只是區位向外,都市成長,只是現代三十歲人開銷大,以前騎機車,以前沒手機,寬頻第四台,以前人很少出國,以前養小孩比較省沒有才藝班等,,,,,,這些事讓大家存不到錢,所以日子難過買不起房!
問問自己父母,或自幾回想一下,小時後生活開支是不是比較少,當然時代進步開銷大,所以上一代買房也是很辛苦的!,存錢買房難免降生活品質,個人選責,沒有對錯,要當月光族享受當下,也沒錯,自由社會!
小虎先生 wrote:
我問過我父親,六十歲...(恕刪)
民國74年時400萬的中古房子算是非常貴了,以目前來看應該是非常被當時認定的精華區
隨著人口不斷成長與遷入,精華區的範圍不斷擴大,不過因為需求更大,因此價格不斷向上,等比例的價格現在往邊緣向外移動是合理
不過74年以後的房價已到谷底開始翻揚,接下來的數年是以數倍價格往上走,更不用說到今日為止算幾倍了
當時只要家有一屋的人個個都好過的很,沒房的人可說沒翻身機會,因為那段錢滾錢的年代,拿著增值後的資產去銀行換現金拿去錢滾錢很好賺,借貸利率10%又如何?隨便滾都超過不知幾個10%,經歷過那年代房價與經濟成長的人來看待現在的增值幅度是何看法???應該覺得現在比以前難賺很多,漲的那麼慢..........
60歲看一件事跟40歲看一件事跟20歲看一件事會完全不同,因為經驗有差異,建議多交比自己年長幾輪(一輪12歲)又成功得到財富的朋友,多聽聽人家的成長史對應現在的成就,比起交同輩朋友有更多益處,多研究人文歷史更有益,不管時代怎麼變,青壯年永遠有房子問題,中年人永遠有事業與家庭問題,老年人永遠有身體健康問題,輪迴而已
小虎先生 wrote:
我問過我父親,六十歲...(恕刪)
From小虎
我只是想說:根據美國統計資料,長期投資,資本市場回報是高於不動產!
請問台灣有哪5支股票,讓你可以安心抱個20年
From小虎:
我問過我父親,六十歲,當年民國七十四年買我家是他薪水多少倍,答案是四十坪四百出頭
相當於每坪11萬
民國99-74=25年前
忠孝東路市政府捷運站,巷子內,25年前,買70萬,30坪, 一坪不到2.5萬.
忠孝東路當時100萬可以買在好的地點.
很懷疑令尊的貴府是買在哪?是這個價位的4倍.
仁愛路嗎?,隔一條路貴4倍?
可否再請教令尊,25年前若400萬買股票,
哪一支存活下來了,投資報酬率有多少?
也就是令尊聽你的話,現在留給你的會不會剩壁紙(下市股票).
內文搜尋

X